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碧瓦朱门将相居,见嵩临洛百家无。
登高此地还能赋,会老他年定入图。
花发四时排步障,鸟鸣终日劝提壶。
何人遇赏偏留赏,逸士清风激鄙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雅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碧瓦朱门将相居"一句,设定了一个清新的环境,以"碧瓦"指代屋檐,用以形容新居的整洁与雅致。"朱门"则是对房屋大门的描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不失温馨的家宅。
"见嵩临洛百家无"一句,诗人通过对比,突显自己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别致。嵩山、洛水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游之地,但这里却是百家不往来的地方,表明这是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
"登高此地还能赋,会老他年定入图"一句,诗人在高处眺望,这个景色令他心旷神怡,不仅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甚至愿意将这份美好永恒保留,如同绘画般被记录下来。
"花发四时排步障,鸟鸣终日劝提壶"一句,通过对花开与鸟鸣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花发四时"表明这里的花朵四季不断,而"鸟鸣终日"则是对鸟鸣声响的形容,这些都构成了诗人所在环境的生动画面。
"何人遇赏偏留赏,逸士清风激鄙夫"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验。这里的"何人"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自问,或是对周围环境的赞叹。在这片清风中,他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这也是古代文人常有的隐逸情结。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新居周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灵感的追求。
不详
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
高斋旷望极山川,却顾卑居不值钱。
二室峰峦凝画碧,万家楼阁带轻烟。
春浓缭绕环游骑,地胜依稀寓列仙。
唱发幽人丞相和,当时纸贵洛城传。
六老皤然鬓似霜,纵心年至又非狂。
园池共避何方胜,樽酒相欢未始忙。
杖屦烂游千载运,衣巾浓惹万花香。
过从见率添成七,况复秋来亦渐凉。
四贤当日此盘桓,千百年人尚厚颜。
天下有名难避世,胸中无物漫居山。
事观今古兴亡后,道在君臣进退间。
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
雪消春动气清微,夹道都人望帝晖。
法部已调丝竹管,御袍初进赭红衣。
康衢弥节严三卫,真馆焚香降六飞。
宴罢瑶池回跸晚,五云通夜拥端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