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靖原吉(其二)

川遥榆木望圜扉,谏采金珠速赈饥。

馔赐大官尝橐糗,羹翻小吏污朝衣。

刑书辍笔欧阳似,禁夜闻铃伯玉非。

民力东南今不竭,三江既入水田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严遂成所作的《夏忠靖原吉(其二)》。诗中描绘了夏忠靖为官时的勤政爱民形象,通过对比朝廷官员与地方小吏的行为,展现了夏忠靖的高尚品德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首联“川遥榆木望圜扉,谏采金珠速赈饥”描绘了夏忠靖远眺官府大门,心系民生,急切地劝谏朝廷迅速采取措施救助饥民的情景。榆木在这里象征着夏忠靖的坚定与朴实,而“谏采金珠”则体现了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品质。

颔联“馔赐大官尝橐糗,羹翻小吏污朝衣”通过对比朝廷大官与地方小吏对待食物的态度,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大官们享用珍贵的食物,而小吏们却将食物弄脏,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夏忠靖作为官员的廉洁自律。

颈联“刑书辍笔欧阳似,禁夜闻铃伯玉非”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赞扬夏忠靖的公正无私。欧阳指的是欧阳修,伯玉则是春秋时期的贤臣。这两句诗意在表明夏忠靖像欧阳修一样,即使面对权势也不轻易动笔,像伯玉一样,即使在夜晚听到警报声也不会慌乱,体现了他的稳重和正直。

尾联“民力东南今不竭,三江既入水田肥”总结了夏忠靖治理下的地区,民力充沛,农业生产繁荣,三江汇流之地的水田肥沃,这不仅是对夏忠靖政绩的肯定,也是对他勤政爱民理念的赞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塑造了一个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夏忠靖的崇高敬意。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家司空

起家大布衣,岁部粮万石。

时至无后期,廷对矢报国。

观政入银台,文牍祛委积。

三迁冬官长,役车按名籍。

是时大营建,更番藉休息。

龙州师问罪,地界安南逼。

往谕王拜命,私觌谢香帛。

献雉越裳朝,舞干有苗格。

兴安治灵渠,三十六闸勒。

南北导湘漓,渼潭毒龙匿。

焚镌象鼻峰,漕舟渡枕席。

水锁旡支祈,山留巨灵蹠。

疏监广东西,引定四府额。

挹注税半之,宿弊一朝革。

遇事敢风生,扰驿骤纠劾。

称旨掌南台,风纪百僚饬。

冤狱数平反,祥刑垂典则。

朝阳闻凤鸣,秋肃亦鹰击。

高皇性猜忌,喜怒生不测。

功臣罕得全,恩眷独殊特。

病则遣医来,大篮抬酒食。

行盖隔瘴疠,崇礼有赐宅。

厚福呼佳儿,网开释罗织。

引年许退闲,顾问备朝夕。

靖难继求旧,大不耐官职。

安抚乃空衔,驱车行至泽。

周览晋云山,题诗满屋壁。

九重以疾闻,囊金无处觅。

何哉致身录,伪造词抵饰。

帝已火宫中,城围地道塞。

安得西南游,而有从亡客。

褚渊宁独生,居然夏侯色。

仗节隐其名,谨免十族赤。

后世旌遗忠,肸蚃慰魂魄。

史笔乃阙疑,家秉述祖德。

形式: 古风

杨文贞士奇

四朝元老雁行齐,帝眷优隆顾独西。

玉体无虞王在赵,珠崖永弃国为黎。

包容相意称师德,笃慎乡评愧日磾。

休暇亦多般饮会,民间疾苦是诗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杨文定溥

二相东西并一时,逡巡南郡廿年迟。

宫中对泣才苏轼,狱底穷经注赵歧。

珰祸将萌无独断,阁权在握或旁移。

寿星幸遇宽仁主,记侍东宫赞释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庄平伯吴中

三陵营治长景献,次及两宫又三殿。

役夫苦役荷校逃,心计口画手布算。

官物献媚输中官,中官甲第青云端。

帝登云台惨不悦,多是民膏与民血。

怜念旧劳落一秩,乾没如山号金穴。

珠围翠绕何纷纶,居然三十六宫春。

各具衣带随所服,竹枝蘸地羊推轮。

严惮其妻老弥悍,风雪天寒背浃汗。

命取吴中诰敕来,高声诵之声如雷。

代草翰林故解事,终篇乃无一廉字。

群婢窃笑斗屏间,司空见惯如等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