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活活何人见混茫,昆崙气脉本来黄。

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

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谁又能亲眼目睹这混沌世界,昆仑山的气息本就带有黄色的底蕴。
如果浑浊的水流能停止污染清澈的河流,那么汹涌的波浪也应触动巍峨的太行山。
上天借黄河为神禹留下的痕迹,世间却屡次遭受洪水、饥荒和战乱的困扰。
如果真的有神仙之事,乘着木筏探索,我们不妨问问青天,那通往仙境的道路究竟有多长。

注释

混茫:形容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
昆崙:古代神话中的西方神山,象征高远。
浊流:比喻浑浊的水或社会状况。
清济:清澈的河流,这里指黄河。
太行:中国东部山脉,象征大地的稳固。
帝假:上天赋予。
神禹:大禹,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三患:泛指社会的三大灾难,如洪水、饥荒和战争。
梗尧乡:梗塞尧的故乡,比喻社会动荡不安。
灵槎:神话中指仙人的木筏,象征超凡的交通工具。
青天:天空,也象征神秘的天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黄河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感悟。开篇“活活何人见混茫,昆崙气脉本来黄”两句,通过对黄河源头昆仑山脉的描绘,展现出一副雄伟壮观的画面,"混茫"表达了黄河波涛浩瀚的景象,而“本来黄”则暗示了黄河之所以称黄,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

接着,“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以及它对于治理水患的重要性。"浊流若解污清济"意味着黄河水能冲刷污泥,使之变得清澈,而“惊浪应须动太行”则表达了面对激烈波涛,需要采取大规模措施来控制。

“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两句,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将黄河与古代圣王禹的治水事迹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这条河流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承载着深厚文化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帝假一源"指的是上古时期神话中帝王通过神秘力量开辟黄河之源,而“神禹迹”则直接点明了黄河与大禹治水的传说联系。“世流三患梗尧乡”则是说自古以来,黄河一再泛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最后,“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两句,诗人心中充满了对仙境和超脱尘世的向往。他提及“灵槎”,即灵山(传说中的仙人居所),询问通向那里的道路究竟多远,这既是对黄河流域文化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精神家园的寻求。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篇融合了山水、神话、哲理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

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

每摹市井作公卿,画手悬知是徒隶。

吴生已与不传死,那复典刑留近岁。

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

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釐得天契。

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

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

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霁。

使君坐啸清梦馀,几叠衣纹数衿袂。

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过杞赠马梦得

万古仇池穴,归心负雪堂。

殷勤竹里梦,犹自数山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过高邮寄孙君孚

过淮风气清,一洗尘埃容。

水木渐幽茂,菰蒲杂游龙。

可怜夜合花,青枝散红茸。

美人游不归,一笑谁当供。

故园在何处,已偃手种松。

我行忽失路,归梦山千重。

闻君有负郭,二顷收横从。

卷野毕秋穫,殷床闻夜舂。

乐哉何所忧,社酒粥面醲。

宦游岂不好,毋令到千钟。

形式: 古风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