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复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复留,见之。作三绝句,呈闻复,并请转呈参寥子,各赋数首(其一)

亦知壶子不死,敢问老聃所游。

瑟瑟寒松露骨,眈眈病虎垂头。

形式: 六言诗 押[尤]韵

翻译

也明白壶子并未真正死去,我斗胆询问老子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寒冷的松树露出了骨头般苍老,病弱的老虎低垂着头颅。

注释

亦知:知道。
壶子:古代道家人物,此处指庄子寓言中的壶子,代表超越生死的存在。
不死:不朽,不死身。
敢问:斗胆询问。
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
所游:游历过的地方。
瑟瑟:形容物体颤抖或冷得发抖。
寒松:形容松树因年老而显得苍劲、寒冷。
露骨:暴露在外,显得骨瘦如柴。
眈眈:形容眼神凶猛或警惕。
病虎:生病的老虎,比喻虚弱无力。
垂头:低头,形容失去活力或沮丧。

鉴赏

诗中“亦知壶子不死,敢问老聃所游”两句,以比喻和反诘的形式表达了对朋友病中的关切。壶子是传说中不死的仙人,老聃则代指道家的高人。诗人通过这种设问,不仅是在询问友人的去向,更是在表达自己对友人健康的关心和期盼。

“瑟瑟寒松露骨,眈眈病虎垂头”两句,则生动地描绘了朋友因病而显得瘦弱与痛苦的情形。瑟瑟的松树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冷,而“露骨”的形象则强调了病中的消瘦;“眈眈病虎垂头”则通过猛兽的形象,表现出友人因病而失去力量的凄凉。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谊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这种艺术加工,诗中传达出了一种超越常情的关怀和同情,使人读之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思想共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

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

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

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

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余吹散千峰云。

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

他年若画蒋山图,为作泉公唤居士。

形式: 古风

赠清凉寺和长老

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馀钟鼓更清新。

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氎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