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次和王础尘辛未岁除八首(其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社会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
首联“来复曾闻报一阳,却疑十日出扶桑”以“一阳”象征新生或希望,而“十日出扶桑”则可能暗喻长时间的黑暗或困难之后的光明。这一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对现实中的挑战持怀疑态度。
颔联“沐猴何地非荆楚,斗虎谁人是卞庄”运用了两个典故。沐猴即猴子,此处比喻那些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行为;荆楚则是古代地区名,这里泛指任何地方。斗虎的典故出自《左传》,卞庄子是传说中的勇士,擅长捕杀猛兽。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上种种不公与愚行的讽刺,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在面对强敌时的勇气与决心。
颈联“迫岁星辰多薄蚀,先春云气早飞扬”描绘了时间的紧迫感与自然界的不稳定性。星辰的“薄蚀”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事物的衰败,而“先春云气早飞扬”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暗示着新的开始与生机。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感慨。
尾联“从今化国应舒暇,短晷宁为一线长”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国家治理与个人生活的美好愿景。在经历了艰难时期后,诗人期待社会能够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同时,“短晷宁为一线长”也体现了对时间的珍惜与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