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郎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形式: 古风

翻译

黄头郎,摇船外出,久久未归还。
一个荷花般的身影在南面的水边,独自伫立,愁容满面。
流水潺潺,像拨弄着湘娥的佩环,竹啼生露,月光布满山涧。
轻拂玉瑟,弹起《青门》曲,山间的云露把黄色的葛花湿染。
白色的蘼芜花开满了沙滩,早来的秋风预告着丈夫即将回返。
为迎接亲人,铺扫罗锦褥垫,还急急忙忙把鸳鸯炉里的熏香点燃。

注释

捞拢:摇船荡桨。
南浦:南面的水边。
古人送别之地的习称。
芙蓉影:明言荷花,暗喻临浦送别的少妇的艳美姿容。
愁红:被风雨摧残的花。
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湘娥:指湘妃。
即帝舜二妃娥皇与女英。
佩:系在腰间的玉饰。
青门:曲调名。
一说是长安城东南的城门。
石云:山石间通起的云气。
古人认为云气萌生于山石中,所以称石为“云根”,云为“石云”。
黄葛:开黄花的葛草。
葛之一种。
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
蘼芜:草名,其叶有香气,七、八月间开白花。
罗荐:用丝罗做的垫褥。
鸳鸯:指鸳鸯形的熏香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清而又有些许暖意的秋夜景象。"黄头郎,捞拢去不归"中的“黄头郎”可能指的是某种水鸟,它们在水中捕食后便飞走了,不再回来,这句话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常之感。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则是说荷花的倒影映照在水面上,那些还未凋谢的荷花带着淡淡的哀愁,它们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和寂寞。

接下来的"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中,“水弄湘娥佩”可能指的是水流轻拂着岸边的石头或是古代女子的玉佩发出的声音,而“竹啼山露月”则形容了竹林间传来的虫鸣声,仿佛在诉说着秋夜的故事。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一句,"玉瑟调青门"可能是指有人在静谧的夜晚轻弹瑟琴,而“石云湿黄葛”则形容了山间的云雾浸湿了地面的野草和落叶。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中,“沙上蘼芜花”描绘了一种荒凉的景象,而“秋风已先发”则预示着秋天已经来临,带来了凉爽的气息。

最后的"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可能是在说有人在室内享受着被晒干的床褥和被子的温暖,而“香出鸳鸯热”则是形容那种温暖中带来的安逸和舒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秋夜的静谧与孤寂,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下的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245)

李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字:长吉
  • 籍贯: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 生卒年: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相关古诗词

黄家洞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啼,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形式: 古风

湖中曲

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

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

燕钗玉股照青渠,越王娇郎小字书。

蜀纸封巾报云鬓,晚漏壶中水淋尽。

形式: 古风

湘妃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形式: 古风

琴曲歌辞.走马引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