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社题春水二首(其一)

东风乍起。猛皱碧一池,干卿何事。

梦醒小楼,昨夜春寒,模糊记。悄然桃浪浮花至。

几片入渔娃网里。卷帘才信,通宵腻雨,酿愁无际。

弓履湔裙曾到,坐沙上、惹得鸳鸯惊避。

鸥白鸭红,第一难忘侬乡里。锦帆总有天涯意。

送尽了南朝帝子。防他又误离人,画船去矣。

形式:

鉴赏

这首诗名为《绛都春·社题春水二首(其一)》,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诗人以东风、春寒和春水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东风乍起,猛皱碧一池",形象地写出春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的场景,似乎在质问这与人有何相干。"梦醒小楼,昨夜春寒",透露出诗人从梦境中醒来,感受到春夜的寒冷,记忆变得模糊。

"悄然桃浪浮花至,几片入渔娃网里",描绘桃花瓣随流水漂浮,渔童网中捕获几朵的情景,富有动态美。"卷帘才信,通宵腻雨,酿愁无际",通过描写连绵的春雨,表达了诗人内心愁绪的滋生。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过去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弓履湔裙曾到,坐沙上、惹得鸳鸯惊避",暗示着甜蜜的回忆和如今的孤独。"鸥白鸭红,第一难忘侬乡里",以鸥鸟和鸭子的色彩对比,强调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最后,诗人借"锦帆总有天涯意"表达对远方的向往,但又担心那离去的船只再次带走人们的思念,"送尽了南朝帝子,防他又误离人,画船去矣",流露出对离别之苦的无奈和担忧。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细腻,画面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春水、爱情和故乡的深深感慨。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绛都春(其二)

潮痕蹙缆。乍涨绿到门,移楼临岸。

柳底路沉,花外天宽,春声乱。桃家姊妹离魂远。

洗剩粉南朝香怨。一莺啼水,恨鸥占了,落红恩眷。

流断华年不转,对芳影、私替浣纱人叹。

松雪溅涛,画舫浑高瞒堤半。江乡鱼价年年贱。

记柁阁香炊午饭。别来新翠苔矶,锦鸳睡暖。

形式:

琵琶仙.春江忆远,用白石老仙原韵

猩片流桃,寄芳句不似,宫沟红叶。

波路双桨停敲,蘋边坐清绝。

人更在江南那处,想微雨画桥闻鴂。

泪帕香销,歌桡事倦,来对花说。

漫催剪鹦嘴单衫,早闲过山城踏青节。

休问半生春影,剩风前飞荚。

重梦到垂杨旧岸,有浣纱玉手如雪。

羡煞溪里鸳鸯,白头无别。

形式:

春云怨

乌衣旧国。感百年初遇,春寒奇劫。

已过踏青时候,恁地小园晴未彻。

杏雨封巢,梨云堆巷,蓦比人间路还窄。

说与卢家,莫愁知道,此日也愁绝。

东风漫冷栖香骨。看离魂几队,双双心热。

胜似楼中赋生别。多故池塘,薄福帘拢,本难消得。

证到花天,者般同命,更有万红一窟。

形式:

绛都春.重赋春水

鱼天始翠。见四尺画篷,和云飘起。

桃片压香,倒浸红楼,沉沉地。斜阳染绿浑如醉。

认万古春愁影子。紫萍来往,似寻不到,小桥原位。

重倚。垂杨唤渡,便人语吹过,隔江都细。

住在镜中,让与渔娃,闲梳髻。五湖负了鸳边誓。

甚日办诗船行李。十年花样飘零,听莺听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