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其二)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

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

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

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

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

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捻梨花,看菊蕊。

应也成憔悴。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翻译

栏杆已被我倚了十二次,倚过还想再倚。
一首曲子唤起同样深深的忧愁,面对着千里之外的芳草,感叹春天的消逝。
在华丽的窗户深处,她还在思念着远方的人,那些用碧云和红叶书写的信件。
曾经,她凭借东风传递心意,但深墙大院阻隔了我们的交流。
即使新曲涌现,又有谁知道我是卓文君这样的名字。
自始至终,她的风姿神韵无法抵挡忧愁,她轻捻梨花,凝视菊花的蕊心。
想必她也因思念而憔悴不堪。

注释

栏干:长条形的栏杆。
十二:表示次数多。
倚遍:反复倚靠。
一曲:一首歌。
一般愁:同样的忧愁。
愁:忧愁。
芳草:青草,象征春天。
伤春:感伤春天。
绮窗:装饰华丽的窗户。
忆人无:思念着远方的人。
碧云辞:用碧云比喻书信。
红叶字:用红叶书写文字。
仗:凭借。
东风:春风。
缭墙深院:环绕的高墙和深邃的庭院。
相如名字:卓文君的典故,代指女子自己。
风韵:风采和韵味。
潇洒:自由自在。
捻:轻轻捏取。
梨花:白色花朵。
菊蕊:菊花的花蕊。
憔悴:形容面容瘦弱,精神疲惫。

鉴赏

这首宋词《蓦山溪·其二》是晁端礼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致的意象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开篇“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通过反复倚靠栏杆的动作,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接着,“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将愁绪与春天的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挂念。

“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词人想象着对方可能在深闺中忆起自己,但只能通过书信传递情意,寄托于碧云和红叶的意象,显得婉转而深情。接下来,“曾仗东风寄”暗示了信件的飘零,而“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则揭示了无法直接相见的无奈。

“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词人感叹即使有新的歌谣传唱,对方也不一定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暗喻了沟通的隔阂。最后,“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捻梨花,看菊蕊”以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愁绪,想象对方看到这些景物时,恐怕也会因思念而憔悴。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与远方之人的相思之情,以及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展现出一种深情而又哀婉的意境。

收录诗词(137)

晁端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一作元礼。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字:次膺
  • 籍贯: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46~1113

相关古诗词

虞美人(其一)

木兰舟稳桃花浪。重到清溪上。刘郎惆怅武陵迷。

无限落英飞絮、水东西。玉觞潋滟谁相送。

一觉扬州梦。不知何物最多情。

惟有南山不改、旧时青。

形式: 词牌: 虞美人

虞美人(其二)

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天涯自是别离身。

更折一枝杨柳、赠行人。

淮阴堤上残阳里,暮草连空翠。一樽别酒苦匆匆。

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

形式: 词牌: 虞美人

鹊桥仙

多情应解,留连春意,满地萦花惹絮。

王孙何在不归来,又遍满、闲门要路。

咸阳原上,姑苏台下,肠断绿波南浦。

迢迢归思碧连云,解送我、春山尽处。

形式: 词牌: 鹊桥仙

鹊桥仙

从来因被,薄情相误,误得人来已怕。

那回时、有愿不昏沈,甚近日、依前又也。

你莫撋就,偎随人便,却骑墙两下。

自家懑、都望有前程,背地里、莫教人咒骂。

形式: 词牌: 鹊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