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绝句.静二首(其二)

莫专靠静偏于静,须是深加格物功。

事到理明随理去,动常有静在其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训蒙绝句》系列,专门探讨了“静”的重要性和如何达到真正的“静”。诗中强调了“静”并非单纯地依赖于表面的宁静,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格物致知”,即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探究,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莫专靠静偏于静,须是深加格物功。” 这句话提醒我们,仅仅追求表面的静谧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而应该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即“格物致知”,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事到理明随理去,动常有静在其中。”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动静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对事物的道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循道理,即使在行动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里强调的是,真正的“静”不仅存在于无为的状态中,更体现在对行动的合理指导和内心的从容不迫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旨在教导人们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的宁静。它鼓励人们在行动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的精髓。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训蒙绝句.致知

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昏。

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透理穷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训蒙绝句.克己二首(其一)

本体原来只是公,自将私意混其中。

虽颜造圣无他事,惟在能加克己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训蒙绝句.克己二首(其二)

莫道公私未判然,自忧一日用功难。

便随明处猛分摆,志在希颜即是颜。

形式: 七言绝句

训蒙绝句.戒谨恐惧

防欲当施禦寇功,及于未至立崇墉。

常求四者无他法,依旧同归主敬中。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