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楚客秋多兴,江林月渐生。
细枝凉叶动,极浦早鸿声。
胜赏睽前夕,新诗报远情。
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名为《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乡愁和对远方亲友思念之情的诗句。
"楚客秋多兴"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身份——一个在外的楚地游子,而“秋”字则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怀旧季节。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切思念,特别是在秋天这个离愁别绪尤为明显的时候。
接下来的"江林月渐生",描绘了一个自然景观:随着夜幕降临,月亮逐渐升起在江边的树木之间。这不仅是对景物的精细描写,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细枝凉叶动"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时节的特征——微风轻拂,树叶轻摇。这种细腻的笔触,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在传递一种淡淡的忧郁之情。
紧接着的"极浦早鸿声"则更加深化了秋天的意境。极浦指的是江河的尽头处,而“早鸿声”则是说在这个地方,能够听到远方大雁的叫声。在古代文化中,大雁常被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思念。
"胜赏睽前夕"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新诗报远情”则显示了诗人通过写作诗歌来寄托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情感。
最后两句"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表达了诗人的自谦之意——认为自己的诗歌技艺不足以与他人相比(“曲高”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闭寒城"则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写实,可能是在长安或其他城市中的一个秋夜,诗人独自一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怀念着远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乡愁、友情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不详
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
月在上方诸品静,僧持半偈万缘空。
秋山竟日闻猿啸,落木寒泉听不穷。
惟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
直道多不偶,美才应息机。
灞陵春欲暮,云海独言归。
为客成白首,入门嗟布衣。
莼羹若可忆,惭出掩柴扉。
闻君感叹二毛初,旧友相依万里馀。
烽火有时惊暂定,甲兵无处可安居。
客来吴地星霜久,家在平陵音信疏。
昨日风光还入户,登山临水意何如。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