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半山亭

偶然占一壑,事过如秋烟。

如何此亭名,千载惟公专。

后人惜古意,添筑屋数椽。

上结云作顶,下借石为阑。

渡叶宁知数,藏山无碍宽。

一朝搆兵火,瓦落如奔泉。

凄凄雾中眼,误作台城看。

此邦多丧乱,好春无百年。

幽草胜花时,此恨公能传。

我身如独树,不死常兀然。

不见绿阴底,破网蛛丝牵。

洁身远蚯蚁,那复计孤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游半山亭》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半山亭的景致与历史的变迁,以及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偶然占一壑,事过如秋烟。”以“偶然”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对半山亭的发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的惊喜。接着“事过如秋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过往之事比作秋日的烟雾,既轻盈又稍纵即逝,表达了时间流逝的短暂与无常。

“如何此亭名,千载惟公专。”则转向对半山亭名字的疑问与赞叹,似乎在询问这座亭子为何以“公”字命名,而千年间只有它独享尊荣,暗含着对亭子历史地位的肯定和对“公”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后人惜古意,添筑屋数椽。”描述了后人对古亭的保护与修缮,虽是出于善意,却也透露出对古迹逐渐被现代建筑取代的担忧。

“上结云作顶,下借石为阑。”生动地描绘了半山亭的建筑特色,云作顶象征着亭子与天空相连,石为栏则强调了其稳固与自然融合之美。

“渡叶宁知数,藏山无碍宽。”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亭子周围的环境,叶与山的和谐共存,仿佛自然界的秩序与宁静。

“一朝搆兵火,瓦落如奔泉。”突然转折,描绘了战争的破坏力,瓦片如泉水般倾泻而出,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凄凄雾中眼,误作台城看。”雾中的景象让诗人产生了错觉,将眼前的半山亭误认为古代的台城,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感慨。

“此邦多丧乱,好春无百年。”指出所在地区多灾多难,美好的春天也难以持久,蕴含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幽草胜花时,此恨公能传。”最后两句,诗人感叹在荒凉之地,幽草反而比盛开的花朵更显生机,表达了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描绘半山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洞察力。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伯严后湖观荷

城头紫烟低,城背莽萧瑟。

江山不满眼,万荷补其隙。

初花弄光影,颠倒一湖叶。

繁声疑雨来,微凉散空阔。

小艇不容篙,趺坐波平膝。

欹岸出荒洲,稍见兵火迹。

当年岸帻处,廊空积潦入。

倒影两秃翁,风亭坐超忽。

清香满残照,绿意上鸟翮。

遗世渺愁予,见汝亭亭日。

溟渤非不宽,万事在眉睫。

形式: 古风

暑夜同子大伯严泛舟三潭

厌乱托逃暑,适可聊自娱。

况有素心人,同就湖上庐。

今夜天气佳,雨收片云无。

相携泛明镜,艇子轻于凫。

满载万斛凉,冲烟出菰蒲。

乱星倒山影,浸入碧玉壶。

三潭风露香,缥渺化人居。

佛灯隐荷盖,桥语惊行鱼。

奇石鬼皴面,高柳萤悬珠。

翼翼三角亭,一瞑收全湖。

山行多歧路,爱此波平铺。

窅然入深黑,遗世真吾徒。

形式: 古风

游灵隐寺

灵鹫下层霄,翼覆东西峰。

仙山此堂奥,镇以飞阁雄。

我来丧乱馀,三年一孤筇。

松柏见威仪,双涧回天风。

森然千佛场,驰道青濛濛。

高蝉无停响,静壑窥玲珑。

诸天在咫尺,喧寂皆灵踪。

冷泉出亭根,照我再来容。

汲深性不灭,清极圣可逢。

生平尤悔心,不为寺楼钟。

一鸟驮禅去,下方云正封。

形式: 古风

湖庄晓起

卧闻菰蒲声,疏棂觉风入。

灭烛延曙光,荷边有微月。

湿萤飞渐稀,阴阴一湖白。

老夫常早起,颠倒忘历日。

但觉春风时,看看到暑末。

此时东方高,水禽先聒聒。

清露不盈头,世事如乱发。

暂避眼前人,终愁秋后热。

安得浓淡山,变尽沧溟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