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

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

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如今天下咽喉之地安宁,军城的喜庆气氛直冲云霄。
早晨庭院里兵器映照朝阳,夜晚书房里文章如星辰璀璨。
在三省官署的墙壁上题写姓名,百姓抬头可见威仪的身形。
汴州忽然又恢复了太平景象,正月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户敞开。

注释

天下咽喉:比喻重要的地理位置。
大宁:安宁,和平。
军城:军事要塞。
青冥:天空。
剑戟:古代兵器,象征威武。
迎日:迎接朝阳。
文章:这里指诗词文章。
应星:照应星辰,形容才华出众。
三省:古代中央政府的三个重要部门。
题姓字:题写姓名。
万人头上:比喻众人眼中。
仪形:威仪的形态。
汴州:古地名,今河南开封。
承平:太平,安定。
正月:农历新年正月。
户不扃:门户敞开,形容节日热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景象。开篇“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两句,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表达了国家从战乱到和平的巨大变化。“咽喉”指的是兵戎相接之地,而现在却“大宁”,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同时,“军城喜气彻青冥”则形象地描绘出军中士兵的心情,从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祥和氛围。

接着,诗人写道:“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这两句诗将军事与文治结合起来,“剑戟”代表武力,而“文章”则是文明的象征。它们分别在白天和夜晚中展现着自己的光彩,这表明了国家不仅军事强大,而且文化昌盛,国泰民安。

“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两句,通过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描写,进一步衬托出社会的稳定与文治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士子们能够在考场上一展才华,而“万人头上见仪形”则是对他们能够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身份和成就的一种赞美。

最后,“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再次迎来太平盛世的喜悦。这里的“承平”指的是继承和平的政局,“看灯”则是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常在元宵之夜举行。“户不扃”意味着人们无需关门闭户,反映出社会安全和谐。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以及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将之官留辞裴令公留守

祖帐临伊水,前旌指渭河。

风烟里数少,云雨别情多。

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

东山与东阁,终异再经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将赴苏州途出洛阳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饯宠行话旧形于篇章谨抒下情以申仰谢

岁杪风物动,雪馀宫苑晴。

兔园宾客至,金谷管弦声。

洛水故人别,吴宫新燕迎。

越郎忧不浅,怀袖有琼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思归寄山中友人

萧条对秋色,相忆在云泉。

木落病身死,潮平归思悬。

凉钟山顶寺,暝火渡头船。

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