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饯张宣慰三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对张宣慰政策和德行的赞美之情。
“奉宣德意慰群生”一句,直接点出了张宣慰施政以安抚民心为目的,其德行能够深入人心。接下来的“曾未久年政已成”,则透露出张宣慰治理有方,短时间内即取得显著成效。
“乃父勋名在彝鼎”这一句,表明作者对张宣慰家族的赞赏,其家族的功绩被刻于古代象征功业与品行的器物——彝鼎上。而“当家衣钵合钧衡”,则是说张家的衣钵(即家庭)能够平衡世间的轻重,这里暗喻其家族在道德和权衡方面有着很高的地位。
然而,在接下来的“如何归隐山林得,不管从来利禄轻”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这里的“如何归隐山林得”,显示了诗人对于归隐自然、远离尘嚣的向往。而“不管从来利禄轻”,则是说诗人对物质利益和官职荣耀持有超然态度,不再放在心上。
最后,“裴度淮西功业了,伫乘驲传上神京”两句,是在赞美张宣慰在淮河之西的治理成就已经完满,以及他将这些功绩呈献给天上的意思。这里的“伫乘驲传”,可能是指古代圣贤的车驾,而“上神京”则是诗人用来比喻高远庄严的皇宫或天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张宣慰德政和个人品行的高度赞扬,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