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庵生辰十一首(其九)

云庵化去二十载,今日重闻说法音。

觌露全身太分晓,森罗万象自平沈。

攀缘路绝无生死,栽接情忘透古今。

此老伤慈真故态,依前饶舌老婆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为庆祝云庵生辰所作的十一首诗之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术语和哲理,展现了对佛法深邃理解与独特见解。

首句“云庵化去二十载”,描绘了云庵法师离世二十年后的情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接着,“今日重闻说法音”则表达了对云庵法师教诲的怀念与追忆,仿佛他的声音在某个时刻再次响起,令人感慨万千。

“觌露全身太分晓,森罗万象自平沈”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云庵法师的智慧比作能洞察一切的明镜,使得世间万物在其中清晰呈现,又如同平静的水面,映照出宇宙的奥秘。这里体现了佛法的深邃与广阔,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

“攀缘路绝无生死,栽接情忘透古今”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精髓。通过“攀缘路绝”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达到心灵解脱的状态;“无生死”意味着在佛法的引领下,个体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而“栽接情忘透古今”则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无论古今,佛法都能给予人们指引和慰藉。

最后,“此老伤慈真故态,依前饶舌老婆心”以一种幽默而深情的方式收尾。这里的“此老”是对云庵法师的尊称,通过“伤慈”和“饶舌”这两个词,既表达了对云庵法师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众生的慈悲关怀。整个诗句充满了对云庵法师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传达了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释德洪对云庵法师的深厚情感,更蕴含了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通过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表达了对生命、宇宙、真理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云庵生辰十一首(其十)

大地无一法可见,云庵露万象中身。

顽空消殒明方极,肉眼遮藏觑不亲。

苦口老师归寂日,知恩弟子庆生辰。

垆香长伴青灯晓,赛却灵山法供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云庵生辰十一首(其十一)

老师一句扑不破,彻底完全为不存。

何处干戈能胁嚇,谁家梦幻敬追奔。

太虚影像藏踪迹,大地山河丧胆魂。

今日与君呈伎俩,都将生死鹘崙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陈处士为予画像求颂戏与之

吴侬戏入笔三昧,老俨分身缣素间。

平昔垂须曾跨海,暮年留眼饱看山。

肯甘梦幻所折困,不受丛林辄见删。

我不是渠渠是我,谩馀名字落人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次韵杨君所问

学道全无个入头,老师曾指路踪由。

岸如欲上先停棹,车若不行须打牛。

残萼万枝红锦堕,暮云一缕碧烟浮。

为君直截根源说,不落春缘会也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