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祠

定州古北门,作镇多英奇。

如何郡学傍,独有韩公碑。

乾坤极厚大,运物物不知。

堂堂宋三朝,斡旋公似之。

惟公玄默间,泰山已四维。

天宇公之祠,元气非公谁?

郡人一何愚,而于公欲私。

大者且勿论,绪馀犹世师。

千年阅古堂,谁歌郑国诗?

徘徊老柏前,目送秋鹤飞。

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韩魏公祠》诗,通过对韩魏公(即韩琦)的赞美与追忆,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中首先描绘了定州古北门的景象,强调了韩公碑在郡学旁的独特地位,暗示韩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接着,诗人以天地之大、万物之微的对比,表达了对韩公在宋朝三朝中所起作用的高度评价。通过“泰山已四维”和“元气非公谁”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韩公在稳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随后,诗人转而探讨了人们对韩公的纪念与认知,指出人们可能对韩公的贡献有所忽视或误解,但历史的痕迹却依然存在,如千年阅古堂中的郑国诗,以及老柏树前的秋鹤,都象征着韩公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诗人以“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收尾,表达了对韩公及其精神的怀念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感慨。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仰,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人生、价值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仙台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黄金台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冯瀛王吟诗台

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

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张燕公读书堂

阴壁下寒泉,阳崖隐深洞。

想像张幽州,当年此弦诵。

遐情纳方寸,灏露惊宵梦。

既有真积功,岂无致时用。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

济济唐开元,儒臣相伯仲。

文虽数燕许,名不并姚宋。

遂令百世下,烟霞抱馀痛。

寻幽纵步贪,怀古清歌送。

缅思白鹿翁,眼中见连栋。

兹山有道气,会遇或天纵。

聊以永今朝,白云不可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