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杳杳复霏霏,应缘有所依。
不言天路远,终望帝乡归。
高岳和霜过,遥关带月飞。
渐怜双阙近,宁恨众山违。
阵触银河乱,光连粉署微。
旅人随计日,自笑比麻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对遥远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织。
“杳杳复霏霏,应缘有所依。”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又神秘的氛围,水汽和云雾在空中缭绕,给人一种渺渺茫茫却又似乎可触可及的感觉。这里,“杳杳”与“霏霏”都是形容词,用来描写那种连绵不断、模糊不清的情景。而“应缘有所依”,则是说这种景象中,诗人感到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
“不言天路远,终望帝乡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深切乡愁。即使知道回家的路途遥远,也无法阻止内心对故乡的渴望和眷恋。“帝乡”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地方,是诗人精神上的避风港。
“高岳和霜过,遥关带月飞。”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高山之巅,一阵阵的寒风吹拂而过,而远方的关隘在夜色中与流动的云海相连,似乎月亮也随着诗人的思念飘逸。
“渐怜双阙近,宁恨众山违。”诗人对于即将到达的地方——帝乡的关隘(双阙)感到无比的慈爱和依恋。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又不免被对其他阻挡在旅途中的山脉的怨恨所冲淡。
“阵触银河乱,光连粉署微。”诗人继续描绘旅途中与自然景物的交互。在这里,“银河”象征着夜空中的星辰,而“粉署”则可能是指一处朦胧的建筑。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动态对话。
“旅人随计日,自笑比麻衣。”最后两句,诗人以一种自嘲的口吻,反思自己的旅途生活。每一天都在计算归期,而自己却像那不起眼的麻衣一样微不足道,这种自我调侃中透露出诗人对于流离生涯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古典文学特有的意象美学,以及诗人对于归属感的深切追求。
不详
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
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砻近。
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
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终不离青山,谁道云无心。
却是白云士,有时出中林。
昨日擎紫泥,明日要黄金。
炎夏群木死,北海惊波深。
伏蒲无一言,草疏贺德音。
听歌桂席阑,下马槐烟里。
豪门腐粱肉,穷巷思糠秕。
孤灯照独吟,半壁秋花死。
迟明亦如晦,鸡唱徒为尔。
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
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
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
上智失扣关,多被浮名误。
莲扃压月涧,空美黄金布。
江翻岛屿沈,木落楼台露。
伊余东还际,每起烟霞慕。
旋为俭府招,未得穷野步。
西轩白云阁,师辞洞庭寓。
越城今送归,心到焚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