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一)

前山积雪暮峥嵘,燕坐微闻落瓦声。

共对一尊通夜语,相看万里故乡情。

信归岭上寒梅远,恨极江南春草生。

明日青铜添白发,且须醉睡倒灯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山头积雪傍晚时分显得格外峻峭,静坐间隐约听到屋瓦落地声。
我们对坐整夜畅谈,遥望万里之外的家乡情深意长。
相信寒梅在岭上已绽放,却遗憾江南的春草又开始生长。
明天白发会更多,暂且沉醉于酒中,倒头便睡在灯下。

注释

前山:指远处的山。
积雪:堆积的雪。
暮峥嵘:傍晚时分山势显得峻峭。
燕坐:安静地坐着。
共对:一起面对。
一尊:一杯。
通夜语:整夜交谈。
万里故乡情:遥远的家乡之情。
信归:相信归期。
岭上:山岭之上。
寒梅:寒冷地区的梅花。
恨极:极度遗憾。
江南春草:江南春天的草木。
明日:明天。
青铜:泛黄的老铜色,比喻岁月。
白发:增多的白发。
醉睡:喝醉后入睡。
灯檠:灯台上的支架,这里指灯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夜对坐的画面,前山积雪,暮色中显得峥嵘不凡,诗人与友人静坐屋内,只有轻微的瓦片声打破寂静。他们彻夜畅谈,共享万里之外的故乡之情,思绪飘向远方的寒梅,感叹江南春草的生长,触动了无尽的乡愁。诗人预感明日时光流转,自己将增添白发,因此决定借酒浇愁,沉醉于灯下,暂忘忧虑。整体上,此诗情感深沉,通过冬夜对坐的场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思乡之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二)

少年高论苦峥嵘,老学寒蝉不复声。

目断家山空记路,手披禅册渐忘情。

功名久已知前错,婚嫁犹须毕此生。

家世读书难便废,漫留案上铁灯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子瞻与安节夜坐三首(其三)

谪官似我无归计,落第怜渠有屈声。

握手天涯同一笑,倚门岁晚不胜情。

黄冈俯仰成陈迹,白首蹉跎畏后生。

归去且安南巷乐,莫看歌舞醉长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

山下晨光晚,林梢露滴升。

峰头斜见月,野市早明灯。

树暗犹藏鹊,堂开已馔僧。

据鞍应梦我,联骑昔尝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谢公游意未能厌,踏尽登山屐齿尖。

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岩花寂历飘琼片,庭桧萧疏漏玉蟾。

帝子莫归人不见,微风细雨自开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