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俊禅人求赞

咄这担版汉,从来无所知。

曾经一顿饱,忘却累年饥。

动便触人讳,拍盲不识时。

平生没活计,赤手讨便宜。

形式: 押[支]韵

翻译

他这个人,自古以来就默默无闻。
曾经有一次吃饱了,就忘了多年的饥饿滋味。
一举一动都可能触犯别人的忌讳,行事鲁莽不知轻重。
一生没有固定的职业,空着手去谋取利益。

注释

咄:感叹词,表示惊讶或责备。
这担版汉:形容人默默无闻,不起眼。
从来:自古以来。
无所知:没有什么名声或了解。
一顿饱:一次饱餐。
忘却:忘记。
累年饥:多年的饥饿。
动便:一举一动。
触人讳:触犯别人的忌讳。
拍盲:行事鲁莽。
不识时:不知轻重。
平生:一生。
没活计:没有固定职业。
赤手:空着手。
讨便宜:谋取利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师释宗杲所作的《文俊禅人求赞》,通过对文俊禅人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性格特点。首句“咄这担版汉”以口语化的形式,形象地刻画出禅人粗犷直率的形象,仿佛在说:“这家伙,真是一根筋。”接着,“从来无所知”暗示他的单纯和无知无畏,不拘小节。

“曾经一顿饱,忘却累年饥”则揭示了他可能经历过贫困的生活,但对当下满足的珍视超过了对过去的忧虑。后两句“动便触人讳,拍盲不识时”进一步描绘了他的直率和不知变通,无论是言行还是对时势的判断,都可能无意中冒犯他人或不合时宜。

最后两句“平生没活计,赤手讨便宜”直接点明了禅人的生活方式,他一生没有过多的算计,凭借直觉和勇气去追求他认为的“便宜”,体现了禅者的洒脱与随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直率、单纯而又不失智慧的禅人形象,寓含了对禅人独特人格的赞赏。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三五)

衲僧相见莫疑猜,布袋结头今日开。

露柱著衫南岳去,灯笼脱帽上天台。

只有云门木上座,终年无去亦无来。

有时独靠古屏畔,觑破门前下马台。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禅人求赞(其二)

邹搜敛似天烝枣,轻轻触著便烦恼。

身著如来三事衣,口中谤佛法僧宝。

从来纤芥不与人,一毫不就他人讨。

蓦然合眼入黄泉,定须聒噪阎罗老。

形式: 押[皓]韵

僧鹗禅人求赞

这汉一生空倔彊,偏向人前放软顽。

涅槃路上栽荆棘,解脱门前紧著关。

不别法身三种病,岂识楞严义八还。

谩把少林在孔笛,等闲吹过汩罗湾。

形式: 押[删]韵

入定观音赞

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于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这义亦寂灭。

亦无在土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