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仲弥性祝子权

博士曾瞻穆穆光,贤良犹抱汉文章。

江山不隔梦千里,鸿雁欲归书数行。

蝇变岂能分白黑,木灾初未有青黄。

逡巡岁晚成何事,捧腹看傩驱不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博士曾经仰望那神圣的光芒,贤良之人仍然怀揣着汉代的文化底蕴。
尽管山河阻隔千里之遥,梦境中依然能跨越,鸿雁欲归,带来几行家书。
苍蝇的变化怎能分辨黑白,火灾初起并未显现明显的青黄之色。
到了年终,一切都显得无所作为,只能笑着看人们驱赶不祥的习俗。

注释

博士:古代的一种高级知识分子,这里指学问渊博的人。
穆穆光:形容神圣或庄重的光辉。
贤良: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
江山:自然景观,也象征国家或时代背景。
鸿雁:古代常用来传递书信的鸟类。
蝇变:比喻人的品性变化,这里可能指世态炎凉。
木灾:火灾,古代木头建筑多,火灾常见。
逡巡:犹豫不决,徘徊。
捧腹:大笑的样子,这里可能表示无奈或讽刺。
傩驱不祥:古代习俗,举行驱鬼逐疫的仪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翌的作品,名为《寄仲弥性祝子权》。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古典文学的崇尚。

“博士曾瞻穆穆光,贤良犹抱汉文章。”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学问渊博之士的敬仰,以及对汉代文化遗产的珍视。博士指的是学识渊博的人物,曾瞻穆穆光可能是形容其学问深厚而又光辉照人的样子;贤良则是品德高尚的人,抱汉文章意味着他们依然坚守着汉代的文化和文学。

“江山不隔梦千里,鸿雁欲归书数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超越时空的思念之情。尽管山水相隔,但在梦中可以跨越千里;而鸿雁则是传递信息的象征,想要通过书信与远方的友人交流。

“蝇变岂能分白黑,木灾初未有青黄。”

这里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来表达一种不能轻易区分或判断事物的复杂性。蝇是小虫,变指变化,分白黑则是不易辨别善恶;木灾可能指的是树木遭受天灾,而初未有青黄则是形容事态还不明显。

“逡巡岁晚成何事,捧腹看傩驱不祥。”

这两句诗人反映了对岁月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逡巡岁晚可能是在描述年华渐老,而成何事则是对一生所做所为的反思;捧腹看傩(傩,古代的一种占卜工具)驱不祥,则是表达了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的心态。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怀旧和感时之情,同时也透露着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寄刘明道

平山飞骑竹西州,到处逢君得纵游。

满地落花春病酒,一帘明月夜登楼。

江帆带雨人归后,烽火连天客罢休。

一纸短书劳远祝,貂蝉到底出兜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江东故人

北风号木造秋悲,书到江南九月迟。

雁过宜频问消息,诗成犹得慰相思。

想当雨澹烟昏处,又见橙黄橘绿时。

若到北山烦寄语,道林真觉乃吾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范伯达

薰风永日一帘垂,剥芡从容待晚炊。

举白且看连引满,汗青不用叹无期。

昼思夜梦人非远,客附书来喜可知。

千里与公供一笑,何时相遇战低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洪倅景伯

潦倒粗疏老更痴,手摩枵腹逐儿嬉。

处阴息迹真休矣,遇坎乘流一听之。

腊后春生须雁到,花前思发幸梅知。

瀛洲学士沧洲兴,妙唱一年渔父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