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

残年垂八十,高卧岂逃名。

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

炊菰觞父老,煮枣哺雏婴。

遣戍虽传说,何时复两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垂暮之年将近八十,难道高枕无忧就能避开名声?
居住在泥土小巷,牛蹄印随处可见,简陋茅屋外传来舂米的声音。
煮菰米款待乡亲长者,红枣熬汤喂养幼儿婴儿。
虽然听说有人被派遣戍守边疆,但何时才能收复京都呢?

注释

残年:垂暮之年,指接近老年。
逃名:避开名声,指不求名利。
泥巷:泥土小巷,形容地方简陋。
碓声:舂米的声音,代指乡村生活。
炊菰觞父老:煮菰米(一种食物)来款待乡亲长辈。
雏婴:幼儿和婴儿。
遣戍:被派遣去戍守边疆。
两京:这里指长安和洛阳,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都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残年》,表达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对国家时局的关切。首句“残年垂八十”,直接点明诗人的年龄,暗示了岁月的沧桑;“高卧岂逃名”则透露出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不愿隐逸以避名利,体现出其坚韧的品格。

接下来的两句“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节——泥泞小巷上的牛蹄印和茅屋外石碓的舂米声,展现了诗人宁静而简朴的乡居生活,也暗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炊菰觞父老,煮枣哺雏婴”描绘了诗人与村民的和谐相处,亲自为老人准备食物,照顾幼小的孩子,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最后两句“遣戍虽传说,何时复两京”,诗人提及“遣戍”的社会现象,可能指的是战事或流放,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早日收复失地、恢复两京(指北宋都城开封和洛阳)的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晚年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9386)

陆游(宋)

成就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 字:务观
  • 号:放翁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125—1210

相关古诗词

残年

残年光景易骎骎,屏迹江村不厌深。

新麦熟时蚕上簇,晚莺啼处柳成阴。

短檠已负观书眼,孤剑空怀许国心。

惟有云山差可乐,杖藜谁与伴幽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残春二首(其二)

过了清明日愈迟,年华不复在辛夷。

谁知绿叶阴成处,正是青天露坐时。

茂草满庭喧鼓吹,嫩汤出鼎试枪旗。

衰翁敢作明年计,剩与东君惜语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残春

章甫从诸老,今为两世人。

惟书尚开眼,非酒孰关身。

远水涵清镜,晴云蹙细鳞。

篱边花未尽,作意醉残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残春二首(其一)

江鲚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

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

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

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