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

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

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

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军队驻扎在辽水之畔,强劲的风吹动着旗帜翻飞。
遥远的边塞阴冷荒芜,没有草木,只有平坦的沙地直通天际。
观察敌情,设置营地,通过烽火传递信息。
在这个神圣的时代,记录在史册上的是那年打败敌虏的辉煌时刻。

注释

勒兵:部署军队。
辽水:古代中国东北部的河流。
旌旃:旗帜。
绝塞:极远的边塞。
阴无草:阴冷且没有草木。
平沙:平坦的沙漠。
斗建:观测敌情的设施。
狼烟:古代用于报警的烽火。
圣代: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时代。
书青史:记载在史书上。
破虏:打败敌人。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军营的壮丽画面,通过对比色的运用和动态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边疆军事生活的艰辛与雄伟。

首句“勒兵辽水边”直接切入边塞之战的紧张气氛,"风急卷旌旃"则描绘出战旗在狂风中飘扬的情景,既表现了战争的紧迫,也映衬出军队的英勇。

接着“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两句,以荒凉的自然景观烘托边塞的孤寂与广阔。"绝塞"指的是边疆的界限,"辽水"则是唐代边塞的一处重要地名,这里通过对比色的运用,突出了边塞的苍茫与荒凉。

下两句“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描述了军营中的紧张氛围和警报系统。"下营"意味着观察者的视角转向地面上的军事部署,"斗建"可能指的是星象或是特殊的建筑结构,而“传号信狼烟”则显示出边塞军队之间通过狼烟(古代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紧急联络的情景。

最后两句“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表达了对历史胜利记载的期待和赞颂。"圣代"通常指的是太平盛世,"书青史"意味着这些英勇事迹将被记录在历史之中,而"当时破虏年"则明确指出了战争的胜利成果。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军营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边疆战士们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和平时世的向往,以及对历史记载的期待。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上巳日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

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日光去此远,翠幕张如雾。

何事欢娱中,易觉春城暮。

物情重此节,不是爱芳树。

明日花更多,何人肯回顾。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上马叹

羸马行迟迟,顽童去我远。

时时一回顾,不觉白日晚。

路傍豪家宅,楼上红妆满。

十月庭花开,花前吹玉管。

君当未贵日,岂不常屯蹇。

如何见布衣,忽若尘入眼。

布衣岂常贱,世事车轮转。

形式: 古风

久客

久客心易足,主人有馀力。

如何昨宵梦,到晓家山色。

南音入谁耳,曲尽头自白。

形式: 古风

山中有招

朗朗山月出,尘中事由生。

人心虽不闲,九陌夜无行。

学古以求闻,有如石上耕。

齐姜早作妇,岂识闺中情。

何如此幽居,地僻人不争。

嘉树自昔有,茅屋因我成。

取薪不出门,采药于前庭。

春花虽无种,枕席芙蓉馨。

君来食葵藿,天爵岂不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