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孝子

丧期著常数,在古固有之。

嗟嗟三季后,礼让俗亦衰。

亲亡有不葬,况问功与期。

公孙布衣士,未免寒与饥。

生兮已不恤,死者吾敢欺。

孝生因其心,礼大实以时。

挺然颓俗内,独以古自为。

萧萧天平山,松柏有馀悲。

何以表懿行,刻此无愧辞。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在守丧期间遵循常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唉,自从三代以后,礼仪谦让之风也逐渐衰落。
亲人去世有的甚至未能下葬,更别提追念功德和期限了。
公孙这类平民士人,时常面临寒冷和饥饿的困境。
活着的人尚且不顾,我岂能对死者撒谎。
生者应顺应孝心,按礼节适时表达哀思。
他毅然坚守古道,独自保持古代的道德标准。
天平山上的松柏似乎也在为他悲伤。
如何彰显他的美德,便刻下这些无愧的话语。

注释

丧期:守丧期间。
著:遵循。
常数:常规。
固:本来。
三季:三代。
后:以后。
礼让:礼仪谦让。
衰:衰落。
亲亡:亲人去世。
葬:下葬。
公孙:平民士人。
布衣:平民。
未免:难免。
寒与饥:寒冷和饥饿。
恤:顾及。
敢:岂敢。
孝生:生者应尽孝。
因:顺应。
心:内心。
实:真实。
时:适时。
颓俗:颓废的风气。
内:内心。
萧萧:冷清。
天平山:地名。
松柏:象征哀悼。
表:彰显。
懿行:美德。
刻:刻写。
无愧辞:无愧的话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维所作的《公孙孝子》,主要表达了对古代丧葬礼制的感慨以及对孝道的坚守。诗中提到,自三代以后,社会风气逐渐衰落,丧葬礼仪受到忽视,有些亲人去世甚至未能安葬。然而,公孙这位平民士人,尽管生活艰辛,仍坚持孝道,遵循传统,按照常数举行丧事,表现出对生者的关怀和对死者的尊重。

诗中“挺然颓俗内,独以古自为”一句,赞扬了公孙在颓废的社会风气中坚守古人的孝道行为,他的行为如同天平山上的松柏,虽然孤独,却坚韧而充满哀思。最后,“何以表懿行,刻此无愧辞”表达了诗人对公孙孝行的肯定,认为应该通过文字记录下他的美德,使之流传后世,无愧于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孝子公孙的颂扬,也寓含了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忧虑和呼唤。

收录诗词(1022)

韩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切切

我怀切切重切切,今日归当去年月。

香车不复故道来,血泪空沾旧行辙。

严风正射人面过,冻地惟忧马蹄裂。

举头且愿愁阴开,悲搅胸肠刻霜雪。

形式: 古风

化光东堂赋得奕棋

君家何所乐,棋奕侑清兴。

帘垂虚堂肃,子落文楸静。

机心久已忘,胜势安敢竞。

吾知霍将军,固亦有天幸。

形式: 古风

孔先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作诗答之

群峰罗立青巉巉,中有佛庙名香严。

飞泉汹涌出峰后,四时激射喧苍岩。

跳珠喷雪几百丈,下注坎险钟为三。

援萝俯瞰石底净,明镜光溢青瑶函。

淙流四走渠为窦,左右吞啮何其馋。

缘源散讨不知极,但见洞穴争嵚嵌。

攀藤直上出云背,岩户秘邃疑神缄。

仰窥阴洞看悬乳,白龙垂须正䰐鬖。

或凝如盖覆宛宛,或散如指长掺掺。

有台高下且十数,如以势位相临监。

平铺老藓柔可坐,谁藉绿罽遗不拈。

北山之石何琐碎,形制一一如镌镵。

叩之清越诸谷应,不意此地闻韶咸。

已霜桂树垂冻壁,未腊梅蕊辉晴岚。

浮屠曰仙好事者,奄有胜迹穷搜探。

书之远寄龙山下,云此仅止存都凡。

先生以本来示我,谓我所好同甘咸。

相期历览在他岁,事高意笃非予堪。

人生萧散不易得,常苦世累为羁衔。

吾徒幸当治平日,况又无事于牵贪。

便须巾车不可后,愿以几杖从君南。

形式: 古风

忆宁极

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外竹。

繁声夜入耳,欲寐不得熟。

独怀归田客,石径滑马足。

连山暗秋雾,一灯何处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