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

渡溪桥,攀石蹬,寻月上岩顶。

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

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

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

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

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鉴赏

这首《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由清代诗人袁绶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的雅致画面。

首先,诗人以“渡溪桥,攀石蹬”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登山的过程,既展现了行者的艰辛,也预示着即将迎来的美景。接着,“寻月上岩顶”,巧妙地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山顶,暗示了月光将为此次登高之旅增添别样的光彩。

“万竹玲珑,摇碎冰轮影”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竹林比作冰轮(月亮)的破碎镜面,形象地表现了月光透过竹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凭栏不尽低回,一亭如笠,算今夜、更筹须闰。”这里通过“低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深深沉醉与感慨。亭子的形象被比喻为“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更筹,古代计时工具,此处借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时光的珍惜与留恋。

“斗香茗。轻烟吹处成丝,风细袅三径。”诗人转向对茶香与微风的描写,通过“轻烟”与“风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夜的温柔与静谧。三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处借指小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回首红楼,隐隐一灯靓。”诗人从自然景观转而关注到远处的建筑,红楼与一灯的对比,既体现了城市的繁华与静谧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琼箫谱出新愁,梅花落遍,却半臂、嫩寒初劲。”最后,诗人以琼箫(美玉制成的笛子)和梅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在春夜中感受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梅花的凋零与初冬的寒冷,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回,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意味。

综上所述,《月底修箫谱·春夜乘月登仓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春夜登高、赏月品茗、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情景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48)

袁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入松.送花玉五姑母归瓦梁

相依几夕数觥筹。沟水忽分流。

杨枝待折还延伫,凭轻帆、欲去还留。

惆怅石城桥畔,一年一送归舟。歌残金缕不胜愁。

无语注双眸。江南剩有欢场在,料隔江、梦也回头。

却怪莺声啼处,绿阴遮断红楼。

形式: 词牌: 风入松

八声甘州.秋日侍莲甫舅氏游摄山

认丹崖翠巘影钩连,别有洞中天。

恰秋空云净,斜阳一抹,红挂峰前。

楼阁玲珑不断,只合住飞仙。

何处晚钟起,敲破苍烟。

重倚松亭伫立,指水流花淡,泉喷珠圆。

忽怒涛风卷,暝色上松巅。

有冲寒、两三来雁,写新愁、欲下又回旋。

低回处、再来蜡屐,知是何年。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菩萨蛮.登最高峰

一峰秀起群峰小。东流如带山腰绕。日落数归船。

江村起暮烟。来时松下路。半被云迷住。

一笑问山灵。还离天几层。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喝火令.寄怀云裳姨母

点点秋声碎,丝丝梦影残。露凉如水怯凭栏。

辜负水晶帘外、月团圆。已觉鸡筹闰,生怜烛泪干。

金猊熏透鹧鸪斑。可也无聊,可也掩屏山。

可也数它归雁,愁上两眉湾。

形式: 词牌: 喝火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