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刘辰翁所作,题为《春景·公作送春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首句“春与公何厚”,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春天特别眷顾某人的疑惑,引出下文对春天流逝的惋惜。接着,“公尝惜盛时”点明了朋友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预示着离别的伤感氛围。
“忍于临别日,不作送行诗”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在离别之际,朋友竟未能吟诵一首送别之诗,这种遗憾和无奈跃然纸上。接下来,“自觉同迟暮,何堪赋别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自比为步入晚年的人,难以承受离别的痛苦。
“衰兰行客道,芳草断肠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行人的道路比作衰败的兰花,将离别的痛苦比作断肠的芳草,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场景的凄凉与哀愁。
“明日成愁蝶,残阳又子规”则通过想象,描绘了离别后的情景:明日,诗人会化身为忧愁的蝴蝶,在残阳中徘徊,而远处传来的子规鸟鸣声,更增添了离别的哀愁。最后,“少年谁不省,问我独何悲”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友情难舍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春天的流逝、离别的哀愁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