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其二)

泊船棠阴下,滩水清且浅。

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

久留非吾意,欲去犹缱绻。

驰心故人侧,一望三四反。

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

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剪。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棠阴下停船,溪水清澈又浅浅。
回身遥望那座孤独的城市,浮云多么悠远绵延。
长久停留并非我本意,想要离去又心生眷恋。
我思绪转向老朋友那边,频频回首,反复眺望不止。
东堂的竹子声声萧瑟,未来或许能在此歇息。
我没有恩泽洒向南方,怀疑这次行程会被打断。

注释

泊船:停船。
孤城:孤独的城市。
缅:悠远。
非吾意:不是我的意愿。
缱绻:依恋。
驰心:思绪转向。
三四反:频频回首。
异日:未来。
留息偃:歇息。
南国:南方。
当剪:会被打断。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对故土和亲人依恋之情的诗。开篇"泊船棠阴下,滩水清且浅"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停泊,心境亦是平和而深远。

接着"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里的“孤城”象征着遥远的故土,而“浮云”则是诗人思绪所系,缭绕在心头。

中间两句"久留非吾意,欲去犹缱绻"透露出诗人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不想长时间停留在这里,但另一方面,对于即将离开的地方和亲人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驰心故人侧,一望三四反"则是对那些已经记忆中的亲朋好友的思念。诗人心中所怀念的人与事,如同身边的人一般真切,回望过去,每一次都能唤起无数的往事和情感。

末尾两句"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剪"中,“萧萧东堂竹”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诗人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暂时休憩过。而最后两句则透露出一种对命运的不解和无奈,诗人感慨于自己的遭遇,对未来也充满了疑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淡定而深沉的情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其一)

始吾泊棠阴,三子不在舟。

今当舍之去,三子还远游。

茫然千里水,今见荻花洲。

俛仰换春冬,纷纷空百忧。

怀哉山川异,往矣霰雪稠。

登高一涕泗,寄此寒江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酬王伯虎

吾闻人之初,好恶尚无朕。

帝与凿耳目,贤愚遂殊品。

尔来百千年,转化薄愈甚。

父翁相贩卖,浮诈谁能审。

睢盱猴缨冠,狼籍鼠穴寝。

沧海恐值到,谁论鱼鳖淰。

鸮声虽云恶,革去在食葚。

嗟谁职教化,独使此风稔。

恬观不知救,坐费太官廪。

予生少而戆,好古乃天禀。

念此俗衰坏,何尝敢安枕。

有时不能平,悲吒失食饮。

唯子同我病,亦或涕沾衽。

谓予可告语,密以诗来谂。

烂然辞满纸,秋水濯新锦。

穷观何拳拳,静念复凛凛。

贱贫欲救世,无宁犹拾沈。

说穷且版筑,尹屈唯烹饪。

逢时岂遽废,避俗聊须噤。

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

形式: 古风 押[寝]韵

酬王浚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松

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

人能百岁自古稀,松得千年未为老。

我移两松苦不早,岂望见渠身合抱。

但怜众木总漂摇,颜色青青终自保。

兔丝茯苓会当有,邂逅食之能寿考。

不知篝火定何人,且看森垂覆荒草。

君诗爱我亦古意,秀眉昔比南山栲。

复谓留侯不及我,人或笑君无白皂。

求仙辟谷彼诚误,未见赤松饥已槁。

岂如强饭适志游,封殖苍官荫华皓。

赤松复自无特操,上下随烟何慅慅。

苍官受命与舜同,真可从之忘发缟。

诗虽祝我以再黑,积雪已多安可扫。

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形式: 古风

酬王浚贤良松泉二诗(其二)泉

宋兴古刹今长干,灵曜台殿荒檀栾。

二泉相望弃不渫,西泉尚累三石槃。

其流散漫为沮洳,稍集小砾生微澜。

东泉土梗久蔽塞,穿治乃见甃甓完。

道人慈哀波及远,沟荡两取合土山。

山前灌输各自足,辘轳罢转井口闲。

取遥比甘觉近美,与旧争冽知新寒。

爞爞夏秋百源乾,抱瓮复道愁蹒跚。

疾倾横逗势未足,嗟此善利何时殚。

虑长易脆有大檀,伐坚羌庐窟孱颜。

金多匠手肯出巧,风水千里安知难。

没羽之虎行林间,箨龙失职因藏跧。

循除静投悲瑟瑟,映瓦微见清潺潺。

三年营之一日就,有口共以成为欢。

论功信可侈后观,何似当时万竹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