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

迹远亲鱼鸟,功成厌鼓鼙。

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户牖垂藤合,藩离插槿齐。

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

度雨诸峰出,看花几路迷。

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翻译

足迹远离尘世,亲近自然的鱼鸟,功成名就后对战鼓声感到厌倦。
在树林中,像阮籍那样聚集闲适的生活,池塘边,有谢公留下的题诗痕迹。
门窗边垂挂着藤蔓交织,篱笆整齐地插着槿花。
夕阳映照下,山峦忽明忽暗,春天的草木随水流向东西两侧。
雨后山峰清晰可见,赏花的路上让人迷失方向。
何必去追寻秦汉古迹,不如深入武陵溪流,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注释

迹远:远离尘世。
亲:亲近。
功成:功成名就。
厌:厌倦。
阮生:阮籍式的隐士。
集:聚集。
池上:池塘边。
题:题诗。
户牖:门窗。
垂藤:垂挂藤蔓。
藩离:篱笆。
插槿齐:插得整齐。
夕阳山向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明暗变化。
春草水东西:春天草木随水流向东西。
度雨:雨后。
诸峰出:山峰显现。
秦汉:古代秦汉时期。
武陵溪:武陵溪流,指桃花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开篇“迹远亲鱼鸟,功成厌鼓鼙”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则写出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阮籍、谢安都是东晋时期的高士,他们或聚会于林,或独坐于池,以此比喻诗人自己的清净生活。

“户牖垂藤合,藩离插槿齐”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居所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村暮色图景,诗人置身于此,感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度雨诸峰出,看花几路迷”表达了诗人在雨后漫步于山间,观赏花景时那种恍惚迷离的愉悦心情。最后“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则是诗人对历史尘封往事的超然态度,以及他对于继续深入自然之中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名的淡漠,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融入,是一篇颇具哲理与情趣的山水田园诗。

收录诗词(486)

刘长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字:文房
  •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709—789

相关古诗词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

建隼罢鸣珂,初传来暮歌。

渔樵识太古,草树得阳和。

东道诸生从,南依远客过。

天清婺女出,土厚绛人多。

永日空相望,流年复几何。

崖开当夕照,叶去逐寒波。

眼暗经难受,身闲剑懒磨。

似鸮占贾谊,上马试廉颇。

穷分安藜藿,衰容胜薜萝。

只应随越鸟,南翥托高柯。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

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

青枫亦何意,此夜催人愁。

惆怅客中月,徘徊江上楼。

心知楚天远,目送沧波流。

羽客久已殁,微言无处求。

空馀白云在,容与随孤舟。

千里杳难望,一身当独游。

故园复何许,江海徒迟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金陵西泊舟临江楼

萧条金陵郭,旧是帝王州。

日暮望乡处,云边江树秋。

楚云不可托,楚水只堪愁。

行客千万里,沧波朝暮流。

迢迢洛阳梦,独卧清川楼。

异乡共如此,孤帆难久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

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

羊肠留覆辙,虎口脱馀生。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一言知己重,片议杀身轻。

日下人谁忆,天涯客独行。

年光销蹇步,秋气入衰情。

建德知何在,长江问去程。

孤舟百口渡,万里一猿声。

落日开乡路,空山向郡城。

岂令冤气积,千古在长平。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