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在书楼。
有官祗作山人老,平地能开洞穴幽。
自领闲司了无事,得来君处喜相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生活状态。开篇“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表明诗人并未参与过热闹的仕途生活,而是选择了在自然景色中漫步,以此为乐。这是一种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越和拒绝。
“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在书楼”则显示诗人对物质文化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新衣与药灶相结合,既是生活上的享受,也蕴含着对健康长寿的一种追求。而“多收古器在书楼”则表明诗人对历史文物的喜爱和保护,这里的“书楼”不仅是个体空间,更是一个文化积淀的地方。
“有官祗作山人老,平地能开洞穴幽”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诗人的心境。尽管曾经有过官职,但诗人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如同山人一般,而“平地能开洞穴幽”则是对这种隐居生涯的一种美好设想,这里的“洞穴幽”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最后,“自领闲司了无事,得来君处喜相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生活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没有繁忙的事务,只是在朋友之间流转,感到快乐。这也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精神寄托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和生活态度。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早在山东声价远,曾将顺策佐嫖姚。
赋来诗句无闲语,老去官班未在朝。
身屈祗闻词客说,家贫多见野僧招。
独从书阁归时晚,春水渠边看柳条。
头白新年六十馀,近闻生计转空虚。
久为博士谁能识,自到长安赁舍居。
骑马出随寻寺客,呼儿散写乞钱书。
古来贤哲皆如此,应是才高与众疏。
未肯求科第,深坊且隐居。
胜游寻野客,高卧看兵书。
点药医闲马,分泉灌远蔬。
汉庭无得意,谁拟荐相如。
幽居得相近,烟景每寥寥。
共伐临溪树,因为过水桥。
自教青鹤舞,分采紫芝苗。
更爱南峰住,寻君路恐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