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其三)九日次前韵

汉江流入苍烟,戍楼吊古临无地。

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

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风流在、尚堪继。

引满松醪径醉。诵坡仙、临漳宵济。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

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

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翻译

汉江之水注入茫茫烟雾,戍楼凭吊古迹,身处无边之地。
清冷的霜降开始,雄鹰展翅,猛隼出击,直冲云霄。
新雁鸣叫,夕阳余晖下,千座山崖弥漫着秋意。
想起东篱采菊的悠闲,龙山落帽的风雅,这样的风流韵事,仍有可追忆之处。
举杯满斟松酿,如苏东坡般,在夜晚渡过漳河畅饮。
仔细端详茱萸,明年的此刻,谁还会健在,徒然感叹身世无常。
孩子们怎能理解,就别再提登山临水的往事了。
那些纷繁的赞誉与诋毁,如同耳边风,我从未放在心上。

注释

戍楼:古代防御工事,此处指望远的地方。
无地:形容辽阔无垠,难以穷尽。
鹰扬隼击:形容鹰和隼展翅飞翔,象征力量和速度。
东篱采菊:典出陶渊明,象征隐逸生活。
龙山落帽:晋代孟嘉在龙山登高时,风吹落帽,表示洒脱不拘。
松醪:松子酿成的酒,寓意高雅。
坡仙:指苏轼,因其诗文豪放而被称为坡仙。
茱萸:秋天插戴的植物,有驱邪避灾之意。
毁誉:赞美和批评。

鉴赏

这首《水龙吟·其三·九日次前韵》是宋代词人袁去华的作品,通过对汉江、戍楼、清霜、新雁、夕阳、秋崖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历史风流人物的追慕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东篱采菊"和"龙山落帽"引用了陶渊明和孟嘉的典故,展现出词人向往隐逸生活和淡泊名利的态度。"明年谁健"则流露出对自身健康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词人强调不理会世间的毁誉,只愿沉浸在饮酒赏菊的宁静中,体现了他的超脱与豁达。整体上,这是一首借重阳节抒发人生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94)

袁去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字:宣卿
  • 籍贯:江西奉新(一作豫章)

相关古诗词

水龙吟(其二)次韵呈吕帅张漕

汉家经略中原,上游眷此喉衿地。

风行雷动,无前伟绩,伊谁扬厉。

玉帐筹边,绣衣给饟,江上增气。

自武侯蜕迹,羊公缓带,功名事、更谁继。

方□长驱万里。笑谈间、生擒元济。

非熊未兆,封留终在,同功异世。

刻就丰碑,万山直下,不须沈水。

要追攀二雅,流传千古,属骚人记。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水调歌头(其二)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

吴门古都会,畴昔记曾游。

轻帆卸处,西风吹老白蘋洲。

试觅姑苏台榭,尚想吴王宫阙,陆海跨鳌头。

西子竟何许,水殿漫凉秋。画图中,烟际寺,水边楼。

叫云横玉,须臾三弄不胜愁。

兴废都归闲梦,俯仰已成陈迹,家在泽南州。

有恨向谁说,月涌大江流。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三)

天下最奇处,绿水照朱楼。

三高仙去,白头千古想风流。

跨海晴虹垂饮,极目沧波无际,落日去渔舟。

苹末西风起,橘柚洞庭秋。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

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

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

做个终焉计,谁羡五湖游。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四)次韵别张梦卿

一叶堕金井,秋色满蟾宫。

婵娟影里,玉箫吹断碧芙蓉。

缭绕宫墙千雉,森耸觚棱双阙,缥缈五云中。

郁郁葱葱处,佳气夜如虹。日华边,江海客,每从容。

青钱万选,北门东观会留侬。

堪叹抟沙一散,今夜扁舟何许,红蓼碧芦丛。

无地寄愁绝,把酒酹西风。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