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其九)越纸

繄剡藤之为纸兮,品居上者有三。

盖筱簜之变化兮,非藤楮之可参。

在晋而名侧理兮,储郡库以九万。

曰姚黄今最显兮,蒙诗翁之赏谈。

加越石以万杵兮,光色透于金版。

近不数夫杭由兮,远孰称夫池茧。

半山爱其短样兮,东坡耆夫竹展。

薛君封以千户兮,元章用司笔砚。

数其德有五兮,以缜滑而为首。

发墨养笔锋兮,性不蠹而耐久。

惜昌黎之未见兮,姓先生而为楮。

使元舆之及知兮,又何悲剡藤之有。

客曰美哉越纸兮,有大造于斯文。

然世方好纸而玉兮,又乌知乎此君。

形式:

翻译

用剡藤制成的纸啊,品质上乘有三种。
它源自筱簜的变化啊,不同于藤和楮的材料。
在晋代它名声大噪啊,存放在仓库达九万卷。
姚黄如今最为显赫啊,受到诗翁的赞赏和谈论。
加上越石的研磨啊,光泽透亮如黄金版。
近处看不如杭州由啊,远方谁又能比池茧强。
半山欣赏它的短小啊,东坡老人则偏爱竹简。
薛君被赐千户封啊,元章以此执掌笔墨之事。
它的美德有五种啊,首推其细腻光滑。
滋养笔尖锋芒啊,性质稳定耐久长。
可惜韩愈未能见识啊,以先生之名赋予了它。
如果元舆能了解啊,就不会再为剡藤而悲伤。
客人赞叹越纸之美啊,对文学界贡献巨大。
然而世人偏爱玉质纸啊,又有谁能理解这越纸呢?

注释

繄:语气助词,表示强调。
剡藤:古代的一种造纸原料。
品居上者:品质上乘的。
筱簜:古代竹子的一种。
变化:指制作过程中的变化。
姚黄:古代一种珍贵的纸张品种。
诗翁:指诗人。
越石:可能指磨石,用于研磨纸张。
杭由:可能指杭州的某种纸张。
池茧:可能指池塘里的茧,暗示产地。
半山:宋代诗人杨万里。
东坡:宋代文学家苏轼。
薛君:未详,可能是某位官员。
元章:可能是元章(黄庭坚),宋代书法家。
缜滑:细腻光滑。
昌黎:韩愈,唐代文学家。
先生:对纸张的尊称。
元舆:未详,可能是某位人物。
大造:伟大的创造。
玉:比喻珍贵的玉质纸。
此君:指越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因的作品,名为《越问(其九)越纸》。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在赞美越地所产的越纸。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清新,充分展现了越纸的优质特性。

"繄剡藤之为纸兮,品居上者有三。盖筱簜之变化兮,非藤楮之可参。" 这开头几句诗,作者便直接点明了越纸是由剡藤制成的,并且品质卓绝,居于上等,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性。

接下来,"在晋而名侧理兮,储郡库以九万。曰姚黄今最显兮,蒙诗翁之赏谈。加越石以万杵兮,光色透于金版。近不数夫杭由兮,远孰称夫池茧。" 这几句诗中,作者提到越纸在晋代就已经闻名,并且储藏了大量,达到了九万之多,被誉为姚黄最显的佳品,光泽透过金版,更是赞不绝口。

随后的"半山爱其短样兮,东坡耆夫竹展。薛君封以千户兮,元章用司笔砚。数其德有五兮,以缜滑而为首。发墨养笔锋兮,性不蠹而耐久。" 描述了越纸的另一些特点,如同半山所爱的短样,也得到了东坡(苏轼)的喜爱;薛君封地位显赫,用以千户换取;元章更是将其用于笔砚之上,赞扬其德行有五,最为缜密细滑;使用时墨色饱满,笔锋永不磨损。

最后的"惜昌黎之未见兮,姓先生而为楮。使元舆之及知兮,又何悲剡藤之有。客曰美哉越纸兮,有大造于斯文。然世方好纸而玉兮,又乌知乎此君。" 表达了诗人对昌黎(韩愈)未能亲见越纸的遗憾,同时又为使元舆得知其事而感慨;客人们赞美越纸,认为它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但世人往往只追求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这份珍贵。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越纸的独特之处,也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和物质美好的一种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15)

孙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越问(其八)越茶

日铸山之英气兮,既发越于镆铘。

地灵泄而不尽兮,复薰蒸于草芽。

虽名出之最晚兮,为江南之第一。

视紫笋若奴台兮,又何论乎石花。

维瑞龙之为品兮,与此山以相亚。

意山脉之通贯兮,仙种同乎一家。

汲西岩之清泉兮,松风生乎石鼎。

滋芳液于灵襟兮,沆瀣集乎齿牙。

欧公录之归田兮,苏仙流诸佳咏。

伯玉注于诗版兮,文正赏其甘华。

至雁塔与花坞兮,固郡志之所载。

若馀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誇。

嗟陆羽之不逢兮,宜鉴味之绝少。

世方贵夫建茗兮,孰有知夫越茶。

客曰世非不知兮,顾茗禁之已苛。

亦幸其不尽知兮,姑舍是而言他。

形式:

越问(其七)越酿

扬州之种宜稻兮,越土最其所宜。

糯种居其十六兮,又稻品之最奇。

自海上以漂来兮,伊仙公之遗育。

别黄籼与金钗兮,紫珠贯而累累。

酒人取以为酿兮,辨五齐以致用。

湑镜流之香洁兮,贮秘色之新瓮。

助知章之高兴兮,眼花眩乎水底。

侑谢傅之雅游兮,陶丹府而哦诗。

集群贤以觞咏兮,浮罚觥乎子敬。

指鸣蛙为鼓吹兮,畅独酌于稚圭。

斯越酒之酝藉兮,非宜城中山之比。

矧投醪之醇德兮,能使勇气百倍于熊罴。

客曰旨哉越酿兮,固越俗之所怡。

然自征榷之法行兮,安得薛戎而蠲之。

形式:

越问(其一)篇引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

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

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馀姚。

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于兹城。

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

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于兰亭。

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

泛回沼倚脩竹兮,松风落而冷冷。

维兴公尤好事兮,作流觞之后序。

助逸少之高致兮,齐芳誉于难兄。

既乃登陆而游兮,历天台与四明。

漱飞瀑于笔端兮,遗掷地之金声。

余自句章徙姚兮,倏绵历乎十稔。

慨风流之浸邈兮,幸犹为夫越氓。

掬清泉之潺湲兮,友过云之溶泄。

访樊榭之杳霭兮,栖石窗之玲珑。

客有过余兮,谓余博览而好古。

世为越人兮,胡不志夫越之风土。

余谢不能兮,伛余指而缕数。

前有灵符之记兮,后有龟龄之赋。

嗟彼皆已为陈迹兮,时亦随夫所遇。

傥含毫而不断兮,将羞余之鼻祖。

形式:

白鹤岩

梵宇深深小径回,两崖如削立崔嵬。

直疑隐客曾吹裂,或是山灵为劈开。

林静烟空时透日,溪喧石老半侵苔。

凉生佛骨云生钵,阁住红尘不入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