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其七)越酿

扬州之种宜稻兮,越土最其所宜。

糯种居其十六兮,又稻品之最奇。

自海上以漂来兮,伊仙公之遗育。

别黄籼与金钗兮,紫珠贯而累累。

酒人取以为酿兮,辨五齐以致用。

湑镜流之香洁兮,贮秘色之新瓮。

助知章之高兴兮,眼花眩乎水底。

侑谢傅之雅游兮,陶丹府而哦诗。

集群贤以觞咏兮,浮罚觥乎子敬。

指鸣蛙为鼓吹兮,畅独酌于稚圭。

斯越酒之酝藉兮,非宜城中山之比。

矧投醪之醇德兮,能使勇气百倍于熊罴。

客曰旨哉越酿兮,固越俗之所怡。

然自征榷之法行兮,安得薛戎而蠲之。

形式:

翻译

扬州的土地适合种植水稻,越地最适合它。
糯米品种占了六分之一,又是稻米中最奇特的一种。
它们是从海上传来的,是仙公留下的遗产。
区分黄籼和金钗稻,串成一串串紫色的珠子。
酿酒师选用它们来酿造,分辨五种不同的酒度。
滤酒如镜,香气洁净,储存在新坛中。
增添李白的豪情,水中倒映出醉眼迷离。
陪伴谢安的高雅游宴,陶醉在丹府吟诗。
聚集贤士举杯歌咏,罚酒游戏在子敬之间。
把鸣叫的蛙视为乐师,独自畅饮在稚圭的杯中。
这是越地的美酒,与宜城山中的无法相比。
更何况它的醇厚美德,能使人勇猛百倍于熊罴。
客人赞叹道:越地的佳酿真好,本就让越地风俗陶醉。
然而自从征税法施行,哪里还能像薛戎那样免税呢。

注释

种宜:适合种植。
越土:越地土壤。
糯种:糯米品种。
漂来:传入。
伊仙公:传说中的仙人。
黄籼:一种稻米品种。
金钗:另一种稻米品种。
群贤:众多贤士。
征榷:政府对商品的征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因的作品,名为《越问(其七)·越酿》。从内容来看,诗中主要描绘了越地种植稻米的情景,以及越酒的佳誉和制作过程。

首先,诗人通过“扬州之种宜稻兮,越土最其所宜”表达了对越地气候适宜种植稻米的赞美。随后,“糯种居其十六兮,又稻品之最奇”进一步突出了稻米品种的多样性和特点。

接着,诗人讲述了稻米的传来历史:“自海上以漂来兮,伊仙公之遗育。”这里提到的“伊仙公”,可能是指某位古代神话人物或仙人,其遗留下的稻种被视为珍贵。

在酒的制作方面,诗中写道:“别黄籼与金钗兮,紫珠贯而累累。酒人取以为酿兮,辨五齐以致用。”这里描述了选料和酿造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对品质的追求。

“湑镜流之香洁兮,贮秘色之新瓮”则是对越酒外观和香气的描绘,而“助知章之高兴兮,眼花眩乎水底”则表达了饮酒后的愉悦心情。

随后,诗人提到了与友人共享美酒的情景:“侑谢傅之雅游兮,陶丹府而哦诗。”这里的“陶丹府”,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或宴会场所。

接着,“集群贤以觞咏兮,浮罚觥乎子敬”则表达了在宴席上与朋友们畅饮、吟诗作对的情趣。而“指鸣蛙为鼓吹兮,畅独酌于稚圭”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自得其乐。

最后,“斯越酒之酝藉兮,非宜城中山之比。矧投醪之醇德兮,能使勇气百倍于熊罴”赞美了越酒的佳酿和它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而“客曰旨哉越酿兮,固越俗之所怡”则是对越地人民喜爱越酒传统的一种肯定。

在结尾部分,“然自征榷之法行兮,安得薛戎而蠲之”可能是在探讨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在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判,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情感去解读。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越地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还通过对美酒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俗、享乐人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5)

孙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越问(其一)篇引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

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

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馀姚。

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于兹城。

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

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于兰亭。

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

泛回沼倚脩竹兮,松风落而冷冷。

维兴公尤好事兮,作流觞之后序。

助逸少之高致兮,齐芳誉于难兄。

既乃登陆而游兮,历天台与四明。

漱飞瀑于笔端兮,遗掷地之金声。

余自句章徙姚兮,倏绵历乎十稔。

慨风流之浸邈兮,幸犹为夫越氓。

掬清泉之潺湲兮,友过云之溶泄。

访樊榭之杳霭兮,栖石窗之玲珑。

客有过余兮,谓余博览而好古。

世为越人兮,胡不志夫越之风土。

余谢不能兮,伛余指而缕数。

前有灵符之记兮,后有龟龄之赋。

嗟彼皆已为陈迹兮,时亦随夫所遇。

傥含毫而不断兮,将羞余之鼻祖。

形式:

白鹤岩

梵宇深深小径回,两崖如削立崔嵬。

直疑隐客曾吹裂,或是山灵为劈开。

林静烟空时透日,溪喧石老半侵苔。

凉生佛骨云生钵,阁住红尘不入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简寂观作

松接朝天路,钟闻贾客船。

醮坛秋有月,丹井古无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刘仙石诗

珍重标前史,名教万古存。

谁知刘越石,便是洞天门。

变化终□测,神仙未易论。

后人采扣处,白石又黄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