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寒

馀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余寒尚未消,春风又吹来,穿透我的军服。
抚摸鬓发,只感到冰冷,遮脸也怀疑是伤口。
即使身为士人,也怕会跌倒,马毛似乎快要冻僵。
紧紧握住筷子,快速喝下热汤,不留一丝余温。
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照耀万里。
可惜的是,这样的好时光,地上却没有结霜。
大雁南飞,排成行列,向北望去。
谁说百鸟之中,只有雁能感知阴阳变化。
难道万事万物都有定数?先知早已预见一切。
举杯敬向高飞的大雁,此刻我想念家乡。

注释

馀寒:残留的寒冷。
征衣裳:军服。
扪鬓:抚摸鬓发。
冻:寒冷。
士耳:士人。
坠:跌倒。
牢持:紧紧握住。
失箸:掉落筷子。
疾饮:快速喝下。
留汤:剩余的汤。
曈曈:明亮的样子。
扶桑日:东方的太阳。
可怜:可惜。
地上霜:地上的霜。
冥冥:深远的样子。
鸿雁:大雁。
阴阳:季节变换。
圣所臧:先知的预见。
高翰:高飞的大雁。
思故乡:想念家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行军图景。"馀寒驾春风",开篇即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早春时节的萧瑟气氛,诗人身着征衣,在寒风中前进。接下来的几句"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形象地展现了严寒中的不适与痛苦,士兵们耳朵被寒风凛冽所折磨,连马毛都快要被吹僵硬。"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则透露出军中急促的气氛,即便是短暂的休息,也只得匆忙喝下一碗热汤,以驱寒暖身。

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苦难之中,而是在这艰辛中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描写的是虽然天气尚冷,但太阳依旧发出万里的光芒,这光芒不仅温暖了大地,也照亮了诗人的心房。他感慨于春风中未见霜雪,不湿地上霜,可见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

接着,"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诗人目送着高空中飞翔的大雁,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与思念。"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则表明诗人对于这些大雁的特别情感,它们似乎懂得天地间的变化,对于时节的流转有着自己的理解。

最后,"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认同与接受,同时也透露出对先贤智慧的敬仰。"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他借着酒意,向那位名叫高翰的人表示谢意,而自己则沉浸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行军生活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不饶精神,以及他对于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初晴

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

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形式: 七言绝句

别马秘丞

伯夷恶一世,季也皆乡人。

吾尝论夫子,有似季之伦。

人情路万殊,近世颇荆榛。

唯君游其间,坦坦得所循。

意君诚恺悌,慕向从宿昔。

奈何初相欢,鹢首已云北。

莓莓郊原青,漠漠风雨黑。

冠盖满津亭,君今去何适。

形式: 古风

别孙莘老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悤悤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别谢师宰

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东得省门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于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