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庵作

茅堂虚动可容微,林景幽生知远翳。

不似澄岩多种秫,空留五亩列庭葵。

词人已著河栖室,此地常馀墓草悲。

总是震家高卧处,山阳何必更题诗。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茅草搭建的堂屋空旷,微风轻轻吹过能听见,树林深处景色宁静,仿佛远离尘埃。
不像清澈的岩石上种满了高粱,只留下五亩地排列着葵花。
诗人已经建造了河边的居所,这里常常弥漫着墓地的哀伤气氛。
这地方一直是家族显赫人物的隐居之处,山阳的美景无需再用诗词赞美。

注释

茅堂: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虚动:空旷摇曳。
微:轻微的。
幽生:幽静产生。
远翳:深远而隐蔽。
澄岩:清澈的岩石。
秫:高粱。
五亩:五亩地。
庭葵:庭院中的葵花。
河栖室:河边的居所。
墓草:墓地的草。
悲:悲伤。
震家:显赫家族。
高卧:隐居。
何必:何必再。
题诗:写诗赞美。

鉴赏

这首词言辞优美,意境深远。开篇两句“茅堂虚动可容微,林景幽生知远翳”,描绘出诗人居所的宁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其中“茅堂”暗指简陋的书房,“虚动”则是对自然界中细微变化的感受。第三、四句“不似澄岩多种秫,空留五亩列庭葵”,诗人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不愿效仿那些热衷于物质堆砌的人,而是选择了一种简朴自在的生活方式。

以下两句“词人已著河栖室,此地常馀墓草悲”,诗人提及自己已经安顿下来,住在靠近河流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对逝去岁月和古人遗迹的感慨。最后两句“总是震家高卧处,山阳何必更题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名门望族的超然态度,以及他认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居所,不需要再多言语言或赋诗词来赞美。

整首词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独到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228)

柳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洲曲

清潮下西洲,粲云去江北。

金井鸦雏啼,薇帐莺儿色。

夜半刻花水,遥见黄梅渡。

渡时暗莫春,春梦播芳树。

树下樱桃花,红玉氍毹遮。

花发郎不至,妾向阿甄家。

甄家近河阳,金缕芙蓉裳。

芙蓉死芳色,叶老黄蜂碧。

蜂飞紫荚残,琥珀沉娇烟。

忆郎郎不至,烂熳思愁弦。

一弦复一愁,望郎上层楼。

楼高人断绝,却怨双鸾钩。

鸾钩白如水,叠柳相参差。

相思千万里,撩乱鬣松枝。

鬣松共梧楸,历幕仍轻秋。

秋风须缥缈,吹妾上西洲。

形式: 古风

伤歌

翔禽首飘翳,白云寄贞私。

岁月荡繁圃,风物遑弃时。

揽衣薛高翮,义大难为持。

沙棠亦已实,乌椑亦已侈。

渌水在盛霄,碧月问晴思。

厉飙忽若截,洞志讵有私。

人居天地间,失虑在娥眉。

得之讵有几,木叶还辞枝。

诚恐不悟此,一日沦无期。

俦匹不可任,良晤常游移。

我行非不远,我念非不宜。

忧来或不及,沾裳不能止。

春风易成偶,春雨积成丝。

谁能见幽隐,之子来何迟。

一言违至道,谅为达士虽。

形式: 古风

六忆诗

忆来时,香气上阶墀。金铺月翳映,玉户风凝迟。

妙态下须见,掩抑城难思。忆坐时,溶漾自然生。

习适久华会,方意徘徊成。

形影春风里,窈窕共一情。忆食时,朱颜并玉色。

微细齐人情,欢爱似不力。

别待幽霭姿,惆怅易不食。忆眠时,薄艳委娇弦。

心心易怜念,实实怯缠绵。

但惜馀香粉,何处无妖妍。忆起时,宛转月阶上。

零妆斟意审,欢气自随向。

神绪堆久藏,因风托思想。忆别时,不似惜崎岖。

意度荡冶得,感念亦复殊。

春草待帘栊,光起晴蜘躇。

形式: 古风

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扬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不恨飞士入闺闼,但恨杨花初拾时。

不抱杨花凤窠里,却爱含情多结子。

愿得有力知春风,杨花朝去暮复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