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南山四皓德,东海二疏名。

功遂知身退,心微觉道成。

霓裳明主赐,鹤驾列仙迎。

诏饯出中野,朋欢留上京。

灞桥春水溢,稽岭白云生。

此去三千里,那堪长别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南山的四位高士品德高尚,东海的两位隐士名声显著。
功成名就时懂得急流勇退,内心淡泊方能体悟到大道的成就。
明主赐予霓裳华服,仙人乘坐鹤驾前来迎接。
皇帝在郊外设宴为他饯行,朋友们在京都依依不舍。
灞桥边春水满溢,稽山岭上云雾缭绕。
这次离去要走三千里路,怎能忍受这长久的离别之情。

注释

南山:指终南山。
四皓:汉代四位著名隐士。
东海:泛指东方海域。
二疏:指汉代隐士疏广、疏受兄弟。
功遂:功业已成。
身退:退出官场。
心微:心境淡泊。
道成:道行高深。
霓裳:华丽的服装。
鹤驾:仙人的坐骑。
诏饯:皇帝的饯行命令。
中野:郊外。
朋欢:朋友的欢聚。
上京:京都。
灞桥:长安附近的桥。
溢:满溢。
稽岭:浙江东部的山脉。
白云生:云雾升腾。
三千里:极言路程遥远。
那堪:怎能忍受。
长别情:长久的离别之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辞官返乡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生道路的感慨。开篇“南山四皓德,东海二疏名”两句,通过对古代贤士和才子的称颂,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他的事迹和名字在当时广为流传。

紧接着,“功遂知身退,心微觉道成”表达了主人公完成了一生中重要的使命后,认识到自己应该退隐,内心对“道”的理解和领悟已趋于完善,这里的“道”指的是生命、修养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霓裳明主赐,鹤驾列仙迎”两句,通过对天子恩赐和仙人接引的描写,暗示主人公在精神层面已达到了与神仙共处的地步,这是古代文人常用来赞美隐逸者的修辞手法。

“诏饯出中野,朋欢留上京”两句,则具体说明了主人公在接到皇帝的诏书后,从朝廷中退出来到了自然之野,而他的朋友和同僚却依依不舍地留在京城。这两句生动展现了主人公与世俗的决裂,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灞桥春水溢,稽岭白云生”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清明的情怀。灞桥是古代一处著名风景,春天水流潺潺,山上白云朵朵,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最后,“此去三千里,那堪长别情”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之人的深切留恋和不舍。这里的“三千里”,虽然是具体的距离,但更多地象征着远行和永久的分别。而“那堪长别情”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这次别离所带来的无尽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辞官归隐、精神修养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于朋友离别的感伤与惆怅。

收录诗词(7)

席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孙。长安年间,应试学兼流略、词擅文场科,考中上等,因父丧没有出仕。太极元年(712年)又考中手笔俊拔科。补授襄邑尉。开元二年(714年)考中贤良方正科,任阳翟尉。因观察使推荐迁任监察御史,出任乐寿令。后官授大理丞,升任考功员外郎,进退人才公正。又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任郑州刺史。次年(733年)经过韩休举荐召入朝廷任吏部侍郎。天宝六年(747年),进位礼部尚书,多次封至襄阳县子。天宝七年(748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 字:建侯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680年-748年

相关古诗词

蒲津迎驾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

雒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

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赋得竹箭有筠

共爱东南美,青青叹有筠。

贞姿众木异,秀色四时均。

枝叶当无改,风霜岂惮频。

虚心如待物,劲节自留春。

鲜润期栖凤,婵娟可并人。

可怜初箨卷,粉泽更宜新。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运斤赋附歌

彼二子兮以艺相崇,得一理兮其心则同。

运斤在手诚可惧,坚立不动神之雄。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霜菊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

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

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

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