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其十五)

万山相倚碧巑岏,灵鹫一峰圣贤宅。

如来往昔经行处,林泉鸟兽皆逆向。

清净眷属千五百,无日不闻钟磬音。

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形式:

翻译

万座青山相互依偎,碧绿的山峦上耸立着灵鹫峰,它是圣贤们的居所。
如来过去常常行走的地方,连林间的泉水和鸟兽都似乎朝着他而来。
众多清净的弟子有上千五百人,每天都能听到钟磬的声音。
在人间的阎浮提中,这是一座广大的福田,象征着智慧与修行的莲花会上,记录着成佛的历程。

注释

巑岏:形容山势险峻、秀美。
灵鹫:佛教中的圣山,象征智慧和觉悟。
逆向:仿佛迎接或追随如来的方向。
清净眷属:指修行者或僧侣团体。
钟磬:寺庙中用于法事的乐器,象征宁静与信仰。
阎浮提:古印度对人间世界的称呼。
福田:比喻能积累善业的地方,此处指修行者。
莲花会:佛教中象征觉悟的莲花座,此处指修行的集会。
菩提记:记载成佛之道或修行经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圣的山景图,以南山罗汉寺为背景。"万山相倚碧巑岏",展现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层峦叠翠,山势壮观。"灵鹫一峰圣贤宅",点明了寺庙位于灵鹫峰上,暗示着此地与佛教圣贤有着深厚的渊源。

"如来往昔经行处",诗人追忆佛祖过往的足迹,强调了此地的历史与宗教意义。"林泉鸟兽皆逆向",通过自然生物对寺庙的敬畏反应,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庄严气氛。"清净眷属千五百",描述了僧侣众多,生活清修,体现了佛教修行的规模和秩序。

"无日不闻钟磬音",表达了寺庙日常生活的虔诚与和谐,以及佛教教义在人们生活中的深远影响。最后两句"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将南山罗汉寺比喻为人间的福田,象征着善行和智慧的滋养之地,同时提及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莲花座和菩提心,深化了对寺庙精神内涵的赞美。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山罗汉寺的景象,赞美了其宗教氛围和历史地位,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359)

黄庭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字:鲁直
  • 号:山谷道人
  •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生卒年:1045.8.9-1105.5.24

相关古诗词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其十四)

八万四千宝浮图,不如一念心清净。

惟此有相擅施福,三涂八难所依怙。

佛以一花示迦叶,笑中有刀世不解。

而以法尽付诸人,深藏宝骨待梅里。

形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其十三)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

形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其十二)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未法众生鲜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形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其十一)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

如世箧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工木。

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

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