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其二)

中年渐厌夕阳多,道路销镕病折磨。

有赋勿烦人作叙,无田不畏吏催科。

酒垆夜月悲燕市,茶灶春风忆赵坡。

懒向尘埃争捷足,枥中閒煞老疲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的《感事(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年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官场压力和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

首联“中年渐厌夕阳多,道路销镕病折磨”,诗人以夕阳比喻人生暮年,感叹岁月流逝之快,同时指出中年时期身体逐渐衰弱,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疾病成为沉重的负担。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中年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颔联“有赋勿烦人作叙,无田不畏吏催科”,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官场中的处境。诗人表示自己虽有才华却不愿麻烦他人代为宣扬,同时也因为没有田产而害怕官吏的催逼征税。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压迫和世俗功利的反感,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酒垆夜月悲燕市,茶灶春风忆赵坡”,通过对比手法,将过去美好时光与当前的困境进行对照。诗人回忆在燕市的夜晚饮酒赏月的欢乐时光,以及在赵坡品茶听风的美好场景,表达了对往昔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这里的情感流露细腻而深沉,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尾联“懒向尘埃争捷足,枥中閒煞老疲骡”则是诗人对现状的直接表达。他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像老疲骡一样,在马厩中悠闲度日。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官场竞争的逃避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中年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官场压迫和世俗束缚的不满。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288)

张问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字:仲冶
  • 生卒年:1764—1814

相关古诗词

感事(其三)

弹琴击剑计全疏,风雪长安不易居。

同里何人杨得意,倦游多病马相如。

诛茅遥想三重屋,烹鲤难逢一纸书。

颇忆少游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感事(其四)

螳黠蝉痴亦怆神,几曾世网罩天麟。

惊心万事无长局,弹指千年似隔晨。

壮岁何功诗送日,名场未脱墨磨人。

他时好约游仙客,星满寒毡礼玉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作家书

情话忽在喉,欲言人万里。

何以达余亲,惟凭书一纸。

低头拈秃笔,絮语不启齿。

喜怒呈心颜,讯述杂彼此。

如挥七弦琴,其音俱在指。

声飞入蓬荜,俨若吾归矣。

开缄恍面谈,琐屑过文史。

小弟听或騃,老婢闻而喜。

言之不见人,聆者先以视。

遂使孤客叹,洒然盈众耳。

伊谁创此术,缩地差足拟。

用以画羁愁,万金真可抵。

古人重骨肉,后人重朝市。

但愿名利生,不畏别离死。

我生岂大愚,胡为亦若是。

风雪满都城,惊寒常夜起。

妻孥谁在眼,独咳昏灯里。

偶闻征雁鸣,急欲觅双鲤。

披裘拂长笺,指僵书愈驶。

结念绕庭闱,馀情忆桑梓。

嗟予对床人,庶免呼庚癸。

心长目苦眩,语乱复且俚。

邻鸡忽唱晨,刺刺犹未已。

瘦僮俨蹲鸱,咍台睡正美。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望家书

远客望家书,迫如农望岁。

归心逐奔马,猛疾不可制。

嗟予骨肉间,五载九分袂。

复为万里行,飘忽无根蒂。

转眼便终年,偶然邀一第。

款段忆乡园,疲驴苦燕蓟。

况当岁云暮,雨雪增凄厉。

惟仗双鲤鱼,作我驱愁计。

经时尺素断,乱愁愈难薙。

夜深闻剥啄,蓬门悔早闭。

疑有消息来,郁极喜翻嚏。

开帘风浩然,但见晨星嘒。

团栾富儿福,别离穷者例。

感愤多哽咽,怪幻惊梦呓。

书史有伪作,此札圣莫替。

形式: 古风 押[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