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儆吾挽诗(其二)

入门惊踽踽,出门感凉凉。

昔昔府中趋,室迩人已亡。

平时少温熨,忽忽淡若忘。

一朝弃中路,触体如金创。

始知同志者,不必居相望。

精诚共天壤,阔远能扶将。

但使类不孤,自慰热中肠。

今兹饫冰雪,形神岂殊僵。

我行迫西日,复此异路伤。

一瞑可终古,谂君志气刚。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挽诗《斯儆吾挽诗(其二)》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悼。

首句“入门惊踽踽,出门感凉凉”,描绘了诗人踏入逝者居所时的孤独感和离别后的凄凉心境,通过“踽踽”和“凉凉”的形象化描述,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接着,“昔昔府中趋,室迩人已亡”两句,通过对比昔日的频繁往来与今日的物是人非,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平时少温熨,忽忽淡若忘”则揭示了生前的疏离与冷漠,以及逝后对逝者的记忆逐渐淡薄,流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

“一朝弃中路,触体如金创”形象地描绘了逝者突然离世的残酷现实,如同身体上遭受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痛楚和哀伤。

“始知同志者,不必居相望”一句,点明了真正的知己不一定需要时刻相伴,强调了精神上的共鸣和理解的重要性。

“精诚共天壤,阔远能扶将”进一步深化了友情的真谛,即使相隔遥远,只要心意相通,就能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

“但使类不孤,自慰热中肠”表达了诗人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孤单,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最后,“今兹饫冰雪,形神岂殊僵”通过比喻,将自己当前的处境比作饱受严寒,形神俱疲,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疲惫。

“我行迫西日,复此异路伤”表达了诗人因时间紧迫而无法长时间停留,对逝者的哀思只能暂时放下,心中充满了不舍和伤感。

“一瞑可终古,谂君志气刚”则是对逝者坚强意志的赞美,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逝者生前点滴的回忆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192)

陈曾寿(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字:仁先
  • 号:耐寂
  • 籍贯: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
  • 生卒年:1878~1949

相关古诗词

族兄叔容相别三十三年兹复见于沈阳几不相识矣留饭海拉尔磨菇及自制藕丸风味绝佳谈及家乡零落之状不胜感叹率成一首

皂帽藜床岁月多,卅年重见鬓双皤。

盘中风味巴河藕,塞上奇黁海拉磨。

话到家园堪痛哭,未填沟壑且高歌。

腐儒濩落英雄老,回首苍茫等逝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别西湖六年矣忆幽居之趣率成四首(其一)

幽居足良夜,月出东峰隅。

灭烛坐空明,静极罢琴书。

山雨洒一阵,清逼瀹茗馀。

几榻入微凉,荷气流空虚。

湖光荧暗壁,叶叶风卷舒。

何人梦来此,应诧仙人居。

形式: 古风

别西湖六年矣忆幽居之趣率成四首(其二)

山居起我早,晓色犹朦胧。

漱齿下阶立,蕉竹清露浓。

白云褥低空,上承翠玉峰。

氤氲蕴奇彩,俨若挂屏风。

山居虽云久,奇景偶一逢。

伫兴若有悟,隔水闻清钟。

形式: 古风

别西湖六年矣忆幽居之趣率成四首(其三)

意行沿涧曲,湿屦芳露盈。

忽然微风至,奇香不可名。

探寻遍高下,众绿掩一茎。

长蔓小白花,灿灿缀玉英。

馨烈夺兰蕙,娟然发幽情。

相逢不相识,一见真目成。

誓将表孤隐,图检离骚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