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鲁直效进士作二首(其一)岁寒知松柏

龙蛰虽高卧,鸡鸣不废时。

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

已负栋梁质,肯为儿女姿。

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

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

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尽管龙蛇蛰伏在高位,鸡鸣报晓的时刻从不停止。
世间的炎凉变换,唯有茂盛的喜悦始终相伴。
我已具备栋梁之才,怎会屈身做儿女情态。
无需忧虑霜寒侵袭,也不欣喜阳光漫长。
难以与夏虫沟通理解,永远不会有秋天硕果的悲伤。
谁能料到这株植物,竟也懂得顺应自然法则。

注释

龙蛰:比喻人处于隐退或等待时机的状态。
废时:停止时间。
炎凉:形容世态炎凉。
茂悦:茂盛的喜悦。
栋梁质:比喻有担当重任的能力。
儿女姿:儿女情态,指世俗琐事。
霜贸贸:形容霜寒刺骨。
日迟迟:形容阳光漫长。
夏虫: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秋实:秋天的硕果。
秉天彝:遵循自然规律。

鉴赏

此诗通过对比春夏之交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自我品格、不随世事起伏而变的赞美。首句“龙蛰虽高卧”以龙蛰(即蟋蟀)之高卧喻示坚守本性;“鸡鸣不废时”则借鸡报晓强调守时节的重要。

接下来的两句,“炎凉徒自变,茂悦两相知”,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物象的变化与不变,以及生命力的旺盛与衰退,揭示了诗人对于坚持真理、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初心的赞赏。

“已负栋梁质”表明诗人已经承担起维护正义的重任;“肯为儿女姿”则暗示诗人愿意为了保持纯洁和高尚的人格,甚至忍受世俗的误解与责难。

中间两句,“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不安。这里的“霜”指的是秋天的寒冷,而“日迟迟”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与那些只知享乐、不知未来之忧的人无法沟通。这里的“夏虫”指的是只享受短暂夏日而不思远虑的小生灵,而“秋实”则象征着成果和收获。

最后两句,“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通过对一株坚韧不拔、能够承受自然考验的植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理解并顺应自然法则、坚守自己使命的人或事物的赞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苏轼借景抒情,以植物之韧性比喻人的品格高尚,不随外界变迁,表达了对坚持真理和个人品质不渝的赞扬。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黄鲁直效进士作二首(其二)款寨来享

蠢尔氐羌国,天诛亦久稽。

既能知面内,不复议征西。

斥堠销兵火,边城息鼓鼙。

输忠修贡职,弃过为黔黎。

雪满流沙静,云沉太白低。

巍巍二圣治,盛德古难齐。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馀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

短衫压手气横秋,更著仙人紫绮裘。

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

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侯。

且倒馀樽尽今夕,睡蛇已死不须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范景仁和赐酒烛诗复次韵谢之

笙磬分均上下堂,游鱼舞兽自奔忙。

朱弦初识孤桐韵,玉琯犹闻秬黍香。

万事今方咨伯始,一斑亦我愧真长。

此生会见三雍就,无复寥寥叹未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