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允先生挽诗三首(其一)

善颂堂中客,华严会里人。

生为天所祐,没与佛相亲。

祖送逾千两,哀号动四邻。

宜祠瑞筠社,永配蜀江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在善颂堂中的宾客,是华严会上的人。
他们生前被上天庇佑,死后与佛祖关系亲近。
葬礼上的仪式盛大,超过千两金银花费,悲泣之声震动四周邻居。
应当在瑞筠社祭祀他们,永远配享蜀江的神灵。

注释

善颂堂:一个可能的聚会场所。
华严会:佛教华严宗的集会。
天:指上天或神明。
没:死亡。
佛:佛教中的佛陀。
祖送:出殡时的送行。
千两:古代重量单位,形容葬礼规模大。
哀号:悲痛的哭泣。
四邻:周围邻居。
瑞筠社:可能是祭祀的祠堂。
蜀江:特定的江河,可能指四川的某条江。
神:神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所作,名为《张中允先生挽诗三首 其一》。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哀思和对逝者的崇高评价。

“善颂堂中客,华严会里人。”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善颂”与“华严会”,既描绘了张中允先生在生前的人格魅力与学问之盛,又暗示他是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中成长的一代宗师。这里,“堂中客”和“会里人”都是对逝者尊贵地位的称呼,显示出诗人对其深切的怀念。

“生为天所祐,没与佛相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张中允先生生命品质的高度赞扬。这里,“生为天所祐”意味着他生前备受上苍眷顾,而“没与佛相亲”则强调他在离世之后,与佛祖之灵魂相通,隐喻其精神世界的超脱和高洁。

“祖送逾千两,哀号动四邻。”诗人通过具体的仪式——重金寄托,以此来展示家人的不舍昧过与对逝者深切的哀思。这里,“哀号”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反映了逝者的去世给周围人带来的巨大影响。

“宜祠瑞筠社,永配蜀江神。”最后两句诗,则是对逝者精神的永久寄托。通过“宜祠”表达了对逝者美好品德和功绩的长久纪念,而“瑞筠社”则是一种吉祥之物,寓意着对逝者的美好回忆不应消散。“永配蜀江神”则是诗人对逝者灵魂安息所在的一种美好祝愿,蜀江神在这里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挽歌通过对逝者的生前与身后两方面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更是对逝者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的一种颂扬。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张次公太博归阆中

制诏频来试玉京,清途犹自滞豪英。

策高三道竟何用,恩拜二亲方尔荣。

嵇阮襟怀终旷达,仪秦才术本纵横。

阆中胜事知无限,且向城南烂漫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张林宗司勋挽诗三首(其三)

素节乡评重,清芬世阅传。

谢家儿侄盛,穆宅弟兄贤。

展矣兹良士,嗟乎不永年。

西风寄哀调,愿为唱新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张林宗司勋挽诗三首(其二)

候骑排弓箙,牙门换戟衣。

使麾方报入,神柩已云归。

关吏惊来往,乡人叹是非。

生平幽石在,谁为刻珠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张林宗司勋挽诗三首(其一)

巫峡乘轺去,涪江拥节还。

方来赴京兆,又出领潼关。

髀肉川涂瘦,颠毛案牍斑。

音容今遂已,清血为公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