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寄钱都使

桃花枝重肉红垂,萱草抽苗抹绿肥。

正语暖莺风细细,著双寒燕雨稀稀。

亭台物景兼飘絮,宅院时情渐夹衣。

指背挟肩行乐事,不甘离索向芳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桃花盛开,花瓣厚重如肉,挂着鲜艳的红色;萱草抽出嫩苗,叶片翠绿肥厚。
春日阳光温暖,黄莺轻声细语,微风中偶尔有几对燕子在稀疏的雨中飞翔。
亭台楼阁间,柳絮飘飞,宅院里人们换上轻薄的夹衣,感受季节的变化。
手指相扣,肩并肩,享受着这春光里的快乐时光,不愿离开这繁花似锦的世界。

注释

重:形容桃花花瓣多且厚实。
肉红:形容桃花颜色鲜红,如肉一般饱满。
萱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象征母亲。
暖莺:春天的黄莺声音柔和温暖。
夹衣:春季穿的较薄的衣物。
指背挟肩:形容亲密的动作,手牵手,肩并肩。
离索:分离、孤单。
芳菲:形容花草的香气和繁花盛开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首句“桃花枝重肉红垂”,以生动的色彩描绘出桃花盛开的娇艳,枝头挂满饱满的花朵,犹如凝脂般鲜艳。次句“萱草抽苗抹绿肥”,则转向了另一种春草——萱草,它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正语暖莺风细细”通过“暖莺”和“风细细”传达出春风轻柔、鸟语花香的氛围,温暖而宜人。接下来,“著双寒燕雨稀稀”,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稀疏,燕子成双飞舞的场景,增添了春天的动态美。

“亭台物景兼飘絮”写出了春风吹动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与前文的莺歌燕舞相映成趣。诗人的情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升温,“宅院时情渐夹衣”,暗示着天气逐渐转暖,人们开始脱去厚重的衣物,享受春日的舒适。

最后一句“指背挟肩行乐事,不甘离索向芳菲”,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对相聚欢乐的向往,不愿独自欣赏这美好的春光。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渴望。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春日感怀

衡宇日萧寂,高舂犹掩扉。

春风似有旧,社燕亦重归。

览照老已具,开樽人向稀。

颓然此心曲,持底属芳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春阴

似雨非晴意思深,宿酲牵率卧春阴。

若怜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

薄薄帘帷欺欲透,遥遥歌管压来沉。

北园南陌狂无数,祇有芳菲会此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洞霄宫

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

风霜唐碣久,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

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秋日西湖閒泛

水气并山影,苍茫已作秋。

林深喜见寺,岸静惜移舟。

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

吾庐在何处,归兴起渔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