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忽道仙翁至,幽人学拜迎。
华簪窥瓮牖,珍味代藜羹。
洗砚鱼仍戏,移樽鸟不惊。
兰亭攀叙却,会此越中营。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文人雅集的温馨场景。诗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美好和人情暖意的深切感受。
"忽道仙翁至,幽人学拜迎":这里的“仙翁”指的是一位德高望重、气质不凡的人物,可能是一位隐逸的老者或者是诗人的尊称。他的到来,如同天降甘露,给这次聚会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幽人"则是指诗人自己,或是与他一样有着共同爱好和追求的人。他们对这位仙翁的拜迎,不仅是一种礼节,更蕴含着对智慧和美德的崇敬。
"华簪窥瓮牖,珍味代藜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华簪”、“瓮牖”等意象来描绘宴席上的奢侈与精致。"华簪"指的是装饰华美的筷子,而"窥瓮牖"则是透过精致的窗棂看到内室的情景,显示出主人对待客人的细心和尊重。"珍味代藜羹"意味着宴席上的菜肴不仅丰盛,而且每一道都是用心挑选,用以取代平日的普通饮食。
"洗砚鱼仍戏,移樽鸟不惊":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洗砚"指的是清洗文房用的砚台,这个动作常伴随着水声,而"鱼仍戏"则显示出即便是在这样微小的声音中,鱼儿也不惊慌,依旧嬉戏于水中。同样,"移樽鸟不惊"也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举止轻柔,不至于惊扰到周围的生物。
"兰亭攀叙却,会此越中营":"兰亭"常指文人雅集之地,这里可能是指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攀叙"则意味着诗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流思想和情感,而"会此越中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次聚会的地点是在越地(今浙江一带)的军营之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次文人雅集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间真挚情感的赞美。
不详
闲闲麋鹿或相随,一两年来鬓欲衰。
琴砚共依春酒瓮,云霞覆著破柴篱。
注书不向时流说,种药空令道者知。
久带纱巾仍藉草,山中那得见朝仪。
不逐时人后,终年独闭关。
家中贫自乐,石上卧常闲。
坠栗添新味,寒花带老颜。
侍臣当献纳,那得到空山。
由来那敢议轻肥,散发行歌自采薇。
逋客未能忘野兴,辟书翻遣脱荷衣。
家中匹妇空相笑,池上群鸥尽欲飞。
更乞大贤容小隐,益看愚谷有光辉。
少小为儒不自强,如今懒复见侯王。
览镜已知身渐老,买山将作计偏长。
荒凉鸟兽同三径,撩乱琴书共一床。
犹有郎官来问疾,时人莫道我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