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本师归自匡山先札赋此寄讯

江上匡庐峰,苍翠矗空起。

岿然宇宙外,五岳皆平峙。

吾师久驻锡,尽挹江山美。

道与峦岫高,长江失涯涘。

宗风久颓落,赖师为振起。

宁续青原灯,挺出曹溪指。

不向如来行,自深微妙理。

师随野鹤踪,一到冬春徙。

我本沉冥人,感师示遐轨。

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

谕以惜馀年,提以超生死。

惘惘恣游行,遂得皈依旨。

钟鸣漏欲尽,艰难相徙倚。

自幸有良缘,威光莫予鄙。

近乃营口腹,担囊匿溪沚。

引领重徘徊,云间堕双鲤。

长跪读尺书,恍惚在瞻跂。

行披庾岭云,随风迎道履。

雷峰月正秋,共作大欢喜。

琉璃一碗灯,杨枝一滴水。

大地遍光明,并照愚蒙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名为天然本师的僧侣的崇敬之情,以及他在匡庐峰修行的经历。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江上匡庐峰,苍翠矗空起”,描绘了匡庐峰的雄伟壮观,其苍翠的山色直插云霄,仿佛与天地相连。接着,“岿然宇宙外,五岳皆平峙”进一步强调了这座山峰的高耸入云,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吾师久驻锡,尽挹江山美”表达了对这位僧侣的尊敬,他长久地驻足于此,汲取着大自然的美丽与智慧。接下来的“道与峦岫高,长江失涯涘”则将道家哲学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暗示着师者的修为达到了与自然同高的境界。

“宗风久颓落,赖师为振起”指出在佛法的传承中曾有过衰败,但幸亏有师者振作起来,恢复了宗风。接下来的“宁续青原灯,挺出曹溪指”表达了对师者传承佛法、指引众生的感激之情。

“不向如来行,自深微妙理”则揭示了师者不仅遵循传统,更深入探索佛法的奥秘。接下来的“师随野鹤踪,一到冬春徙”描绘了师者如同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随季节而迁徙。

“我本沉冥人,感师示遐轨”表达了诗人对师者教导的感激,使他从沉沦中觉醒,找到了通往解脱的道路。“团圞一室中,悟言笑相视”描绘了师徒二人在一间小屋中共同探讨佛法,欢笑相伴的情景。

“谕以惜馀年,提以超生死”表达了师者对弟子的教诲,要珍惜余生,超越生死轮回。“惘惘恣游行,遂得皈依旨”则描述了弟子在师者的引导下,逐渐领悟佛法真谛的过程。

最后,“钟鸣漏欲尽,艰难相徙倚”描绘了师徒二人在夜晚的静谧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自幸有良缘,威光莫予鄙”表达了对师者给予自己机会学习佛法的感激之情。

“近乃营口腹,担囊匿溪沚”则描绘了师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教导弟子,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传授佛法。“引领重徘徊,云间堕双鲤”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师者如何通过自然现象来启发弟子思考。

“长跪读尺书,恍惚在瞻跂”描绘了弟子在师者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佛经来深入理解佛法。“行披庾岭云,随风迎道履”则展示了师者如何引导弟子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进。

“雷峰月正秋,共作大欢喜”描绘了师徒二人在雷峰塔下,共同庆祝秋天的到来,分享喜悦。“琉璃一碗灯,杨枝一滴水”则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纯净与慈悲。“大地遍光明,并照愚蒙子”则以宏大的视角,表达了佛法普照一切,照亮众生心灵的真理。

整首诗通过对师者修行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师者崇高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43)

谢长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雷峰随喜舍利

偶动山水怀,晨兴严夙驾。

新霁绚明绮,奔流百川泻。

既至招提境,浣濯憩僧舍。

香光礼慈云,斋宿经清夜。

旦启金浮屠,璀璨宝光射。

清泠碗内荧,的的明珠亚。

始沉倏已浮,荡漾光影下。

静观洗蒙虑,感叹陟神化。

世人业所积,遇境恒惊咤。

古佛具至神,万古精灵迓。

托物见真性,怪奇讵相借。

金刚不坏身,窥之匪隙罅。

末法思前缘,于焉但嗟诧。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海云寺

一碧概山寺,入门淡幽想。

身与遥峰高,心孤白云上。

未可草草涉,景光堪静赏。

扣户客尘寂,闻见息声响。

悠然凭阑外,横目浑俯仰。

远吹禾黍香,翕习如鞅掌。

草树示纷纭,低徊成气象。

烂漫发奇思,忽逐浮云往。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宿海云怀黎方回兄弟

托宿依山寺,开帘薄雾封。

山声摇海月,客梦入秋钟。

泉落赴幽谷,鹤归巢古松。

缅然二三子,遥隔数青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寄雷峰诸师(其一)

别来流火候,掩室避閒忙。

一望松门寺,孤怀水国乡。

佛灯幽夜雨,僧梵静宵堂。

此境空劳念,安心未有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