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一)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

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

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忽然间看到任命文书到,韩君又被任命为学官。
生死或许由天注定,但人事变化才深知艰难。
猛烈的火焰先烧毁了美玉,庭院荒芜无法再养兰花。
山夫与刺史,两人相对,地位高低如同山峰般峻峭。

注释

忽见:突然看见。
除书:任命文书。
韩君:指姓韩的人,具体身份未知。
学官:古代指教育官员,负责学校的事务。
死生纵有命:生死由天定,无法违抗。
人事:人间的事情,指人的努力和选择。
烈火:猛烈的火。
庭芜:庭院荒芜。
养兰:养兰花,兰花常被视为高雅的象征。
山夫:指平民百姓,生活在山野之间的人。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相对:面对面。
两巑岏:巑岏,形容山峰高峻,这里比喻地位的高低差异。

鉴赏

这是一首深含哲理的诗,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命运和人事处理的感慨。开篇“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两句,描绘了一种突然之间得到消息的情景,韩君被任命为某一官职,这里可能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或是对于变动无常的人生的一种感慨。

接着“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宿命观念,以及面对人世间复杂多变的现实时所体会到的困难与挑战。生命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已经注定,但在处理具体的人际关系和世事时,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艰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两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调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即使是珍贵如玉的事物也可能被毁灭,而那些不为人所重视的普通事物(如庭院中的野草)却能得到生长。这里“玉”和“兰”象征着高洁与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世道的无奈。

最后,“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情境。诗人可能在这里表达一种退隐的愿望,或是对于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在这宁静的画面中,时间似乎被放慢,而人的心灵得以深度的平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世事变迁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命运以及人生处境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06)

卢仝(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 生卒年:约795-835

相关古诗词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二)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

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

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三)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

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

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四)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

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

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五)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

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

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