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

芋魁菜甲必同食,石田茅屋不忍析。

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共灯窥简册。

大兄独抱古人道,群季各修弟子职。

一门和气常如春,紫荆花开庭草碧。

宛然生在舞雩时,又若坐于明道侧。

吾尝三复棠棣诗,周公千载有惭色。

共梨分枣能几何,摘瓜煮豆堪太息。

区区锥刀未足让,伯夷逊国采薇吃。

君能聚族真卓行,余亦为兄愧凉德。

莫年有意观庐山,因作春风堂上客。

形式: 古风

翻译

芋头和蔬菜一定要一起吃,石头田间的茅屋也不忍心分开。
有时与兄弟对床听风赏雨,有时共点灯火翻阅书籍。
大哥独自坚守古人的道理,弟妹们各自履行弟子的职责。
全家和睦如同春天,紫荆花开庭院青翠。
仿佛生活在舞雩台的欢快时光,又像坐在明道边静静思考。
我曾多次吟诵《棠棣》诗篇,想起周公千年仍有愧疚。
共享梨枣又能有多少,看到摘瓜煮豆只能叹息。
微薄的财富不值得炫耀,伯夷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封地。
你能够团结家族实属美德,我作为兄长却感到自己的德行不足。
晚年我有意游览庐山,于是成为春风堂上的客人。

注释

芋魁:芋头中的大块。
菜甲:蔬菜中最嫩的部分。
石田:用石头铺成的田地。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析:分开。
对床:兄弟两人共睡一床。
简册:书籍。
古人道:古代的道德或智慧。
群季:弟弟们。
紫荆花开:象征家庭和睦的花。
舞雩:古代祭天求雨的地方。
明道:光明的道路,指儒家之道。
棠棣诗:《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兄弟之情。
惭色:羞愧的表情。
锥刀:极小的财物。
伯夷:商朝末年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采薇:伯夷的事迹,他因不食周粟而采野菜度日。
卓行:卓越的行为,高尚的品德。
愧凉德:对自己的德行感到不足。
庐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春风堂:以春风命名的堂屋,可能指诗人寓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开篇“芋魁菜甲必同食,石田茅屋不忍析”两句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愿破坏这种平凡但充满温情的家园环境。接下来的“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共灯窥简册”则写出了诗人在家中与亲人共度时光,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诗中的“大兄独抱古人道,群季各修弟子职”表明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责任。而“一门和气常如春,紫荆花开庭草碧”则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家庭充满和谐与生机的氛围。

诗人提到自己曾经多次吟诵古代诗人棠棣的作品,并感叹周公千年后的清风流传,而自己的才能却远不能及。此外,“共梨分枣能几何,摘瓜煮豆堪太息”则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小确幸和满足之情。

“区区锥刀未足让,伯夷逊国采薇吃”两句通过对古代隐者伯夷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而最后,“君能聚族真卓行,余亦为兄愧凉德”则是对兄弟之間修养的肯定和自我反省。

整首诗通过平淡而温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家庭美满、个人修养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向往。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寄题惠州嘉祐寺坡公手植枞树

谁道炎州无劲植,君看韩木与苏枞。

憩棠此日成遗爱,伐树当年不见容。

巴俗曾传莱相柏,番人犹敬范公松。

阅三甲子方拈出,吴令之贤岂易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得归

叔夜形骸已不堪,安能扶曳事朝参。

添千茎雪希临镜,省一条冰细署衔。

续补亡诗存古意,广崇有论矫清谈。

暮年坚壁惟东涧,老子方渠未免惭。

形式: 七言律诗

得旧藏大士小像

□□□□最可哀,绝交兔颖与松煤。

揖宾儿引陪禅□,□□孙扶下阼阶。

镜里双瞳无复朗,顶门一只有□□。

□□此偈谁言说,亲见龛中大士来。

形式: 七言律诗

得池阳书

出门一步即天涯,何况迢迢隔九华。

汝性慧于灵照□,翁年高似木兰爷。

帛书寄远□□□,□□无凭□□差。

嫁与官人成底事,荆钗只合偶田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