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五)

客从远方来,气貌充以完。

鞍马光照地,怪我儒衣冠。

问君何苦心,所慕惟孔颜。

古岂无贤豪,十六子八关。

独携无言子,流盼青云端。

芝兰吐幽芳,山水发清弹。

愿为九皋禽,接翼万里鸾。

挥手欲谢客,所惧非饥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方客人来访的情景,通过客人的外貌与气质,以及对儒家人物孔子与颜回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理想。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怪我儒衣冠”、“芝兰吐幽芳”、“山水发清弹”,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寓意深远。

“客从远方来,气貌充以完。”开篇即点出远方之客的到来,其气度与容貌皆显完整,预示着不凡的身份与内涵。“鞍马光照地”,通过描绘客人的坐骑,进一步强调其尊贵与非凡。“怪我儒衣冠”,则揭示了客人对诗人穿着儒家服饰的好奇与赞叹,暗含对儒家文化的敬仰。

“问君何苦心,所慕惟孔颜。”诗人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远方客人内心追求的关切,客人则以孔子与颜回作为自己崇高的追求目标,体现了对圣贤智慧的向往与追求。“古岂无贤豪,十六子八关。”这里提到古代不乏贤能之人,但客人却独钟情于孔子与颜回,暗示了他们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独携无言子,流盼青云端。”“无言子”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与客人一同在青云间流连,寓意着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与高远。“芝兰吐幽芳,山水发清弹。”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着高尚品德与纯洁心灵的展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美。

“愿为九皋禽,接翼万里鸾。”诗人表达了希望成为九皋中的鸟儿,与万里之外的鸾鸟相接翼的愿望,寓意着渴望与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相连,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和谐。“挥手欲谢客,所惧非饥寒。”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与客人分别时的不舍,但更深层次的担忧是外界物质条件的匮乏,而非与客人的离别,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对物质世界的淡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远方客人的形象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与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643)

赵秉文(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法家。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字:周臣
  • 号:闲闲居士
  • 籍贯:晚年称闲闲老
  • 生卒年:1159~1232

相关古诗词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六)

吾道无淄磷,万古常如兹。

奈何中智下,谓彼不知时。

与世颇殊好,譬如渑与淄。

我欲质所从,登高望九疑。

路逢古渔父,长歌沧浪辞。

出门异所见,退坐还自思。

当世固殊古,古人不吾欺。

翩翩出林鸟,日暮将何之。

倚檐送归尽,聊欲弦吾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七)

西北有佳人,楼上拊云和。

一鼓别鹤操,再弄求凤歌。

弦声几欲绝,哀音何其多。

昔为掌中珠,今为路傍花。

壮年不再得,花落将如何。

形式: 古风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八)

张衡咏思玄,屈平赋远游。

高情薄云天,意气隘九州。

朝攀扶桑枝,夕饮溺水流。

翻然不忍去,无女哀高丘。

严霜下百草,岁律聿其周。

萧兰共憔悴,已矣吾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九)

青青一本兰,俟时吾将采。

不采庸何伤,香色终不改。

太阳颓西泛,明月生东海。

日月如飞梭,荣华不相待。

寄言纫佩子,无贻后时悔。

形式: 古风 押[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