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谹父见寄二首(其一)

活水从浇竹,闲书会引眠。

玉溪何处所,璧月共清圆。

诗到惟供录,欢如不隔年。

何当见风度,应向日华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流水滋润着竹林,闲暇时阅读书籍能让人昏昏欲睡。
玉溪这地方在哪里?只有那璧月与我共享清辉的圆满。
写诗只为了记录,快乐仿佛不受时间阻隔,如同昨日重现。
何时能再见你的风采?应该是在阳光照耀的地方。

注释

活水:流动的清水。
浇:滋润。
竹:竹子。
闲书:闲暇时读的书。
引眠:使人昏昏欲睡。
玉溪:地名,可能指代某处优美的地方。
何处所:在哪里。
璧月:明亮如璧的月亮。
清圆:清澈而圆满的月亮。
诗到:写诗时。
惟供录:只为记录。
不隔年:没有隔阂,如同在同一年。
风度:风采,气质。
日华:阳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活水从浇竹"写出了流水滋润竹林的生动场景,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闲书会引眠"则流露出诗人沉浸在阅读中的闲适与惬意,仿佛书页间的世界能使人忘却疲劳,安然入梦。

"玉溪何处所,璧月共清圆"运用了象征手法,玉溪和璧月都是美好的意象,暗示着诗人与朋友虽相隔遥远,但共享着同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着对友情的深深思念和对清静夜晚的共同欣赏。

"诗到惟供录,欢如不隔年"表达了诗人通过诗歌传递情感,即使时空相隔,也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分享快乐,友谊不受距离限制,如同欢愉从未因时间流逝而减少。

最后两句"何当见风度,应向日华边"表达了诗人期待与友人相见的渴望,设想在阳光照耀下,风度翩翩的相聚时刻,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1494)

曹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世绩。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号:松隐
  • 籍贯: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
  • 生卒年:1098—1174

相关古诗词

和谢参政卜宅

数篇隃寄梵王宫,玉立高寒并两峰。

亹亹诗章烦护惜,时时情话忆过从。

雪残苍岭野云暗,花著疏梅春意浓。

它日庵居定相奉,半山松竹更谁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和谢景英提干

公家绣户压城垣,物采随时入懒轩。

人倚层楼风满槛,江涵秋影月当门。

剩闻芗渌罗襦丽,醉看金荷烛影昏。

可但颓然信真率,亦思秀句得重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楚守于伯达

平生闻说于门贵,远业传家见此贤。

妙誉逐风来不竟,美才制锦谅随缘。

一言悟主君须得,百巧成穷我可怜。

坐想临平山下路,小舟如叶月如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鲍仲山赋灵岩寺

十年尘土换华颠,一踏山根觉涣然。

下界长江朝胜地,上方大士隐非烟。

览辉已见翔威凤,倚仗何堪照细泉。

暂得诠心适佳处,试抛马箠问枯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