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

隆古日以远,举世丧其淳。

慷慨怀黄虞,化理何由臻。

步出城西门,裴回见河滨。

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

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

至化无苦窳,宇宙将陶甄。

太息感悲泉,人往迹未湮。

瑟瑟寒原暮,冷风吹衣巾。

顾我谫劣质,希圣杳无因。

且尽登临意,斗酒欢相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年代久远已逝去,世间淳朴渐消亡。
胸怀壮志思黄帝与虞舜,如何才能实现教化昌盛。
走出城西门,徘徊在河边。
那时身处卑微,河水清澈透明。
沧海桑田变化大,满目皆是荆棘丛生。
至善无暇,宇宙正等待塑造和改进。
感叹岁月如悲泉,人事虽过犹有痕迹留存。
瑟瑟秋夜寒原上,冷风吹动衣裳。
自知才疏学浅,追求圣贤之路遥不可及。
暂且享受登高望远的乐趣,一杯酒中寻欢共饮。

注释

隆古:古代久远时期。
淳:淳朴、纯真。
黄虞:黄帝与虞舜,古代贤君。
臻:达到、实现。
裴回:徘徊、逗留。
侧陋:地位低下、卑微。
沧桑: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巨变。
苦窳:缺陷、不良。
陶甄:塑造和改进,比喻教化。
太息:叹息。
湮:消失、磨灭。
瑟瑟:形容寒冷或风声。
谫劣:才疏学浅、不足。
希圣:向往圣人。
斗酒:一小杯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古代淳朴社会的怀念之情,抒写了诗人面对沧桑变化时的心境。其中“隆古日以远,举世丧其淳”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岁月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世界失去纯真本性的感慨。而“慷慨怀黄虞,化理何由臻”则是诗人在思考如何才能达到古代圣贤们所倡导的道德教化。

“步出城西门,裴回见河滨。”这里,诗人通过亲自踏足城外、行走至河边的情景,传达了一种逃离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寄托之所的心境。而接下来的“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则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的自然美景,这个环境似乎给诗人带来了短暂的安慰。

然而,“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又转而强调了世事无常、万物皆变的主题。这里“沧桑”指的是历史长河与岁月流转,而“莽然翳荆榛”则是用来比喻时间带来的荒废与困顿。

接着,“至化无苦窳,宇宙将陶甄。”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即希望通过圣人的教化,使得整个世界都能达到和谐而没有痛苦的地方。这里“至化”指的是最完美的道德教化,“宇宙将陶甄”则是比喻整个宇宙在这种教化下得以修正与完善。

诗中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写,如“太息感悲泉,人往迹未湮。”诗人的心境因为对过往的回忆而变得更加沉重,虽然人们都已经离去,但他们留下的足迹尚未消失,这增添了一份感伤。

在“瑟瑟寒原暮,冷风吹衣巾”中,通过对寒冷景象的描写,诗人传递了自己的孤独与悲凉之情。而“顾我谫劣质,希圣杳无因。”则是诗人的自省与对圣贤理想的渴望。

最后,“且尽登临意,斗酒欢相亲”表达了一种放下忧虑、珍惜眼前人情的态度。诗人希望在现实中找到乐趣,与朋友共饮美酒,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喜悦,这也许是诗人面对无法挽留的过往和无从追寻的理想时的一种心灵慰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社会变迁以及个人的处境与选择所持有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9)

萧颖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新霁因以赠别

山县绕古堞,悠悠快登望。

雨馀秋天高,目尽无隐状。

绵连滍川回,杳渺鸦路深。

彭泽兴不浅,临风动归心。

赖兹琴堂暇,傲睨倾菊酒。

人和岁已登,从政复何有。

远山十里碧,一道衔长云。

青霞半落日,混合疑晴曛。

渐闻惊栖羽,坐叹清夜月。

中欢怆有违,行子念明发。

仅能泯宠辱,未免伤别离。

江湖不可忘,风雨劳相思。

明时当盛才,短伎安所设。

何日谢百里,从君汉之澨。

形式: 古风

留别二三子得韵字

二纪尚雌伏,徒然忝先进。

英英尔众贤,名实郁双振。

残春惜将别,清洛行不近。

相与爱后时,无令孤逸韵。

形式: 古风

游马耳山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

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

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

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

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

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

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

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

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

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

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答邹象先

桂枝常共擢,茅茨冀同荐。

一命何阻脩,载驰各川县。

壮图悲岁月,明代耻贫贱。

回首无津梁,祗令二毛变。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