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中

世途平处起波澜,输与高僧占好山。

竹麈直为挥俗具,槿篱虚设掩尘关。

林泉有分酬清供,瓶锡无人伴此闲。

摆脱名缰须早计,半生犹得住云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世间的道路看似平坦却常有波折,高僧们却能占据美好的山川。
竹制拂尘直截了当地驱赶世俗之物,槿篱徒然设下,却无法遮挡尘世纷扰。
在山林泉石之间,我得以享受清静的生活,但没有人陪伴这闲适时光。
要尽早挣脱名利的束缚,哪怕只有半生,也要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度过。

注释

世途:世间道路。
平处:看似平坦。
起波澜:常有波折。
高僧:修行高深的僧人。
占好山:占据美好的山川。
竹麈:竹制拂尘。
直为:直接用来。
挥俗具:驱赶世俗之物。
槿篱:槿木篱笆。
虚设:徒然设立。
掩尘关:遮挡尘世纷扰。
林泉:山林泉石。
有分:有幸得享。
酬清供:享受清静生活。
瓶锡:僧人的锡杖和水瓶。
伴此闲:陪伴这闲暇时光。
摆脱:挣脱。
名缰:名利的束缚。
早计:尽早计划。
半生:半辈子。
住云间:在云雾缭绕的山中居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胡仲参在世事纷扰中寻求宁静生活的愿望。首句“世途平处起波澜”暗示了世间道路并非总是平坦,常有变故,而诗人却选择将这些纷扰让给高僧,他们可以占据清幽的山林。次句“输与高僧占好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退隐之心,愿意将世俗的烦恼留给他人,自己则追求山水之间的清净。

第三句“竹麈直为挥俗具”中的“竹麈”是古人用来拂拭尘埃的工具,这里象征着诗人想要远离尘嚣的决心。第四句“槿篱虚设掩尘关”则以简陋的篱笆比喻世俗的障碍,表达出诗人对尘世的隔绝和自我保护。

第五、六句“林泉有分酬清供,瓶锡无人伴此闲”写诗人享受山林的宁静生活,林泉清新可供欣赏,而他独自一人,悠然自得。这里的“瓶锡”指的是行脚僧人的锡杖和水瓶,暗示诗人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最后一句“摆脱名缰须早计,半生犹得住云间”点明主题,诗人认为应当尽早从名利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隐居山林的生活,即使只有半生,也足以在云雾缭绕的山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游山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隐逸思想。

收录诗词(80)

胡仲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仲弓弟。生平不见记载,就集中诗知其早岁曾在临安就学(当为太学),应礼部试不第,后以诗游士大夫间,游踪颇广,与冯去非等有交。诗集已佚,仅《南宋六十家小集》存《竹庄小稿》一卷(亦收《两宋名贤小集》)。 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希道
  • 籍贯:清源(今福建泉州)

相关古诗词

道中早发

未晓催行色,微吟独据鞍。

露垂星影湿,月淡水光寒。

犬吠知村近,鸡鸣觉夜残。

亲闱在何许,谁念客衣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题雪舟云心二友吟卷

君诗何所似,绝似晚唐诗。

写出春云状,融成白雪词。

百篇多态度,二妙一襟期。

与我为三友,他年题品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题墨梅竹

洗尽丹青料,清高绝点埃。

数竿无韵竹,一树不香梅。

与可今已矣,补之安在哉。

千年好风致,唤上笔头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薄暮

薄暮抱幽独,无言倚小楼。

日沉千树晚,风起一天秋。

警枕团新梦,寒衣带旧愁。

祇因吟太苦,馀病未全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