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兼寄三相公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请问三丞相,治理国家有何高见。
为何把最难治理的郡交给懒散无能的人。
哪里有只会吟诗的文人,能担当持节的大臣。
我这无才之人只能白白享受温饱,无法救济穷人和贫者。
昨日还在南城月下安睡,如今已行走在北境的春天。
如同铅刀磨损殆尽,频繁更换的银印象征着官职变迁。
杭州的老人们拦住车辙,吴地的孩子清扫路上的灰尘。
空洞的迎接又空洞的送别,愧对这两个州的百姓。

注释

三丞相: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指特定的三位丞相。
秉国钧:掌握国家大权。
最剧郡:最难治理的郡县。
苦慵人:懒散无能的人。
吟诗客:指诗人,这里自谦。
持节臣:古代指奉命出使或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
不才: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没有才能。
空饱暖:只知享受,不能造福百姓。
北境:北方边境或地区。
铅刀磨欲尽:比喻才能平庸,力不从心。
银印:古代高级官员的印信,代表官位。
换何频:频繁更换,暗示官职变动频繁。
杭老遮车辙:杭州的老人们阻拦车辆,表示挽留。
吴童扫路尘:吴地的孩子清扫道路,表示欢迎。
虚迎复虚送:空洞的迎接和送别,指没有实质性的关怀。
两州民:指杭州和吴地的百姓。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吏无法施行良好政绩的自责和无奈。诗中“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如何能够恰当地掌握国家权力,而后文则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一句,诗人表示愿意把那些艰难的治理任务交给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完成。接着,“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无力感,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吟诵诗词的客人,不足以成为能够执掌节度的忠诚官员。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我批评,他觉得自己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来帮助那些贫困的人。随后的“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则是对自己仕途变迁的简单描述,从杭州到吴郡,时间从冬至春,环境和心情都有所转变。

接下来的“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一句,通过对官印使用频繁与日常生活中工具耗损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官位上的无能为力以及职责更迭的无奈。“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则是描绘诗人在不同地方任职时所见到的场景。

最后,“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一句,诗人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因为自己既没有能力为百姓做实质性的好事,也无法真正地服务于民众,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一些迎来送往的礼节。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批评,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对于施政无效的深切忧虑。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对酒自勉

五十江城守,停杯一自思。

头仍未尽白,官亦不全卑。

荣宠寻过分,欢娱已校迟。

肺伤虽怕酒,心健尚誇诗。

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

犹堪三五岁,相伴醉花时。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对酒吟

一抛学士笔,三佩使君符。

未换银青绶,唯添雪白须。

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

履舄从相近,讴吟任所须。

金衔嘶五马,钿带舞双姝。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合声歌汉月,齐手拍吴歈。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对新家酝玩自种花

香曲亲看造,芳丛手自栽。

迎春报酒熟,垂老看花开。

红蜡半含萼,绿油新酦醅。

玲珑五六树,潋滟两三杯。

恐有狂风起,愁无好客来。

独酣还独语,待取月明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