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老人送蕙花山荷叶因成长句

山中老人久不见,忽然遇我清溪滨。

手把幽蕙数十本,清香袭袭侵衣巾。

向来我曾著数语,定是久闇蛛蝥尘。

老人详说种蕙法,泥酥沙软水力平。

乱山深处少人迹,敛藏不耀席上珍。

即今得登君子堂,蔼然能被天地仁。

小盆别种山荷叶,种时近水开晚春。

青青之色亭亭立,似与巴豆为弟兄。

不然太华山头种,小变厥初翻样新。

草木至微同是性,出处一异亏本真。

老人前身恐是郭,随缘衣饭甘淡泊。

尔雅读书吾未能,聊为老人书大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山中老人赠予诗人蕙花与山荷叶的情景,通过老人的讲述,展现了种植蕙花的方法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中蕴含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首句“山中老人久不见,忽然遇我清溪滨”,描绘了偶遇山中老人的场景,清溪边的相遇充满了偶然与惊喜。接着,“手把幽蕙数十本,清香袭袭侵衣巾”描述了老人赠予诗人数十本幽香的蕙花,香气弥漫,令人陶醉。

“向来我曾著数语,定是久闇蛛蝥尘”暗示了诗人过去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可能因长时间未被关注而显得暗淡无光。老人的出现,仿佛是对其过去思想的重新点亮。

接下来,“老人详说种蕙法,泥酥沙软水力平”揭示了老人传授的种植蕙花的技巧,强调了泥土、沙子与水流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理解。

“乱山深处少人迹,敛藏不耀席上珍”表达了山中环境的原始与宁静,以及这些珍贵植物的隐匿特性。而“即今得登君子堂,蔼然能被天地仁”则赞美了这些植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它们如同君子一般,以其内在的美德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小盆别种山荷叶,种时近水开晚春”描述了山荷叶的种植,强调了其生长环境与季节特点。通过“青青之色亭亭立,似与巴豆为弟兄”或“不然太华山头种,小变厥初翻样新”等比喻,展现了山荷叶与其它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最后,“草木至微同是性,出处一异亏本真”总结了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共通之处——生命的基本属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

“老人前身恐是郭,随缘衣饭甘淡泊”将老人比作古代的隐士郭璞,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尔雅读书吾未能,聊为老人书大略”则是诗人的谦逊之言,表示自己虽未能深入研读《尔雅》这样的经典著作,但愿意为老人记录下这次交流的要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415)

张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明月堂闻松风

此去中秋才七日,明月堂前秋可即。

山深水远断人踪,僧云居此探消息。

老松夭矫双凤翔,翠色依月新凝光。

神仙所居无乃是,我来访古摩藓苍。

夜长月正当窗白,风入松梢声划划。

娥江元自通涛江,脱似江潮撼僧床。

君不见东坡先生豪一世,寄语重门休便闭。

胸中吐出黄初诗,诗势如潮夐无比。

又不见后山居士真仙人,每遇奇观精神生。

悠悠江水流不尽,晚日浮沈潮势平。

披衣起坐寂无语,松影参差复如故。

风声四散不暂停,遥见江流趁东去。

形式: 古风

简曾舜卿

三十五日不见君,今番宠访又三旬。

喜君风度胜似旧,未暇取酒细论文。

西关之西蒋湾北,随分各有数间屋。

只待梅花摘索开,共君清赏意自足。

形式: 古风

苏李河梁相别图

古人重交情,初不分秦越。

诗句联珠玑,中心莹日月。

何人作此图,笔墨已超绝。

因图想当时,交情重于别。

君不见朔风漠漠沙草寒,子卿仗节归汉班。

河梁执手不忍去,安得同飞无羽翰。

形式: 古风

陶梦得弼袖诗见访用元韵

大雅不作诗格变,只今知谁传妙手。

既爱虚飘状风云,又爱雕锼杯杞柳。

半生于此寓吾身,晓吟夕锻苦用心。

可怜汩汩逐外物,未免渐渐亏天真。

我今久已乾面唾,闭门政要深自坐。

春来织柳莺弄声,秋至凋叶蛩相和。

床头一卷古人诗,疾读缓读莫相疑。

君不见口耳之学求宗派,不问血脉在不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