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庙空坛枕石城,残碑埋没落花平。
池边何代长杨树,呜咽寒涛作雨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访友,游览古迹的场景。首句“古庙空坛枕石城”,以“古庙”和“空坛”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而“枕石城”则暗示了庙宇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仿佛是历史与自然的交响乐章。接着,“残碑埋没落花平”一句,通过“残碑”与“落花”的对比,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荒凉,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池边何代长杨树,呜咽寒涛作雨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意境。长杨树的存在,不仅为古庙增添了几分生机,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繁荣景象。而“呜咽寒涛作雨声”则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寒涛的呜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雨声则增添了环境的凄美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庙、残碑、长杨树以及寒涛雨声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不详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万仞峰头碧玉坛,丹霞为佩月为冠。
应知一化金仙后,象教唯从过去看。
朗公已逐诸缘灭,此石何缘号朗公。
莫向精魂论片石,都无生灭是真空。
马上朝朝望翠微,山中处处有泉飞。
人间岐路能如此,半点红尘不上衣。
烟林六月早凉生,夹道青山画不成。
流水亦知人送客,潺湲学作断肠声。